长沙窑随笔之双鱼植

2022-07-28 05:3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沙窑随笔之双鱼植》,欢迎阅读!
双鱼,长沙,随笔

长沙窑随笔之双鱼植

作者: 骏骅堂

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8



文、图:骏骅堂

笔者有一件双鱼瓶,一件双鱼壶,都是唐长沙窑物件。双鱼瓶是两条鲤鱼,腹部相向相连,两鱼嘴合一为瓶口,整体并作双鱼形瓶身,鱼脊飞扬,鱼鳍相向,其间有凹槽,槽上下两端贴桥形拱码钉,可系绳。这双鱼瓶,瓶体浑圆,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褐釉刻鳞,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反映了唐代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按现在的习惯来命名,应当叫做褐釉双鱼穿带瓶(图1)。另一只壶泛黄青釉上双鱼贴花,多棱短流,双系,有把手,壶身有瓜棱,也出自唐代长沙窑。写标签的时候我把它叫做青釉瓜棱双鱼贴花执壶(图2)。

唐代皇帝姓李,鲤李同音,唐代便有了崇尚鲤鱼的风气。双鱼瓶是唐至五代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唐三彩亦见有此造型,但这造型复杂,从实物看,工艺一丝不苟,出土数量亦少,在当时应是精品一类。贴花执壶是唐长沙窑大宗产品,工艺亦相对粗些,想在当年当是平常日用之物,但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今天无把无嘴的容器叫做瓶,有把有嘴的叫做壶。白居易《家园三绝》云:“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江深欲去难。何似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鸳鸯怕捉竟难亲,鹦鹉虽笼不着人。何似家禽双白鹤,闲行一步亦随身?”白居易的诗里出现了另一个概念叫做“双鱼榼”。

《说文解字》释义:“榼,酒器也。”《急就篇》颜注云:“榼,盛酒之器。”白居易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讲的是用双鱼酒器盛自家酝酿之酒,至于双鱼酒器是双鱼形的瓶还是贴了双鱼图案的壶就得有一番考究了。

唐宋以前所说的“壶”和“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壶”和“瓶”其实正好相反。古代所谓的“壶”没有壶嘴,也没有壶把,和今天的“瓶”概念一般;反过来,唐宋人称之为“瓶”的器物上却有把有嘴,概念与今天的“壶”相同。我们知道在唐代,瓶有把有嘴,还是因为长沙窑。长沙窑出土有相当数量的有把有嘴的器具,均题为“瓶”。上题“油瓶”字样的,是盛油器具,有题“茶瓶”的,当然是用来盛茶。有的有把有嘴的器具上题得没那么直白,譬如说题了“盛饮春酒”或“奇绝好美春”装的是酒。还有一些题的是诗句,“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莫忧愁酤酒,怀中自有钱”,洋洋溢出自得自信的神态,又譬如说,“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安逸文雅,又是另一番气象。现代的研究者大都相信这些题了与酒相关诗文的器具也是盛酒器,用于斟酒。至于无把无嘴我们今天叫做瓶的唐长沙窑器具,古代叫壶,《说文解字》解释“壶”字为“昆吾圜器也。象形”。象什么形?礼器,即现代人所说的青铜器。于长沙窑多见于单色釉,有彩绘者罕见,在我的知识范围内尚不见有诗文者。

作为盛酒器具的壶瓶的进化过程有文字记载。唐代李济翁《资暇录》道:“元和初,斟酒犹用樽勺,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勺,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论者亦利其便,且言柄有碍而屡倾仄。今见行用。”元和初,使用樽来盛酒,樽是无把无嘴的容器,现在的闽南语依然以“樽”为名词称呼无把无嘴的容器。在当时,樽在概念上与壶重叠,相当于今天的瓶。后来出现了注子,有盖,有嘴,有柄。柄是什么?柄是一根长棍子似的把,这把与嘴间距离约90 度角,像今天的中药煲。笔者有一把长沙窑壶,柄上明明白白写着“张家注子”四字,有实物可证,不会产生歧义(图3)。到了太


和九年,去了柄,安装了系。这系又叫偏提。系原安于壶,像耳朵的轮廓,对称,用于结绳。既偏提,即单耳。这时盛酒的容器像茗瓶,也就是像茶壶了。换句话说,如果唐代李济翁《资暇录》上述那段话确能概括了当时所有事实,那么有把有嘴的容器用于品茗在先,用于斟酒在后。盛酒的器具从无把无嘴进化到有柄有嘴又进化到有把有嘴是在唐代。至于有把有嘴的酒瓶和有把有嘴的茗瓶之间的“小异”是什么?今不可考。

东晋初年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车上有壶榼”的句子,壶榼无把无嘴便于携带或运输。另一本唐朝的书《开天传信记》记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道士见“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就使出法术“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瓶榼有把有嘴便于斟酒。因此我们知道这两种器具,唐人都叫“榼”。依形状不同,可以称之为壶榼(无把无嘴),或瓶榼(有把有嘴)。除了上面引用过的《家园三绝》,白居易另外还有两首诗,《葺池上旧亭》云,“软火深土炉,香醪小瓷榼”;另一首《招东邻》道,“榼小二升酒,新簟六尺床”都提到榼。其实白居易还有一首《东城晚归》,诗云,“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吴童控马衔”,不同的只在于《东城晚归》的榼不是双鱼而是龟形,且能悬提,也因此我们知道了,在唐代的观念里,“榼”是盛酒器,是名词。什么壶、瓶、龟和双鱼与“榼”字连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形容词。今天我们称之为唐长沙窑双鱼穿带瓶和双鱼贴花执壶这两件东西,在它们产生的那个年代,用于盛酒应分别叫做双鱼穿带壶榼及双鱼贴花瓶榼。不细分的话都叫双鱼榼(当然双鱼贴花执壶在当年也有可能用于斟茶)。榼的容量有多大?有的学者计算过,白居易的小瓷榼能盛二升酒,折合成现行公制升,唐代二升的酒是1.2 公升。实测大约正是长沙窑一般有把有嘴酒诗瓶的容积。

白居易的《家园三绝》说的是他理想的生活,随时可以钓到鱼,雪夜花时有酒,庭院里有一对白鹤。在中国,鱼自古就被视作丰足的象征。从唐长沙窑双鱼榼我们知道,早在高古,“鱼”与“余”读声与寓意就已经缠绕,袅袅悠悠进入了我们祖先的天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6954b4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