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

2022-09-19 12:1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仙游,百首,唐诗,赏析,原文

【唐诗三百首】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赏析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 全唐诗

》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 唐诗三百首

》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作者简介

韩?( 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4d6fea2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