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2022-07-08 05:2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欢迎阅读!
中西方,差异,原因,教育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

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 教育 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 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 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 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育的理解和实践,经过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洗礼后, 儒家学说便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要(甚至是惟一)“范型”。也就是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 我们对教育的根本 认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领域也有太多的趋同。相形之下,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在古希腊、古罗马已有了很好的“范型”,尽管中世纪时曾被教会的乌云笼罩,但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荡涤后,西方优良的教育传统又重现光明,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勃勃生机。其间,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如卢梭、康德、斯宾塞、涂尔干、杜威等都按照自己的理解, 教育进行了重新界定, 使教育的定义呈现出多样性,践中的教育也变得鲜活和丰富多彩。

例如,教育内容上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异同:孔子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严重的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是我国古代教育最为致命性的缺陷。苏格拉底却与之相反,他认为,教育为国家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的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除了传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在于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思辨,这一点比孔子要先进得多。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给西方文明带来源头上优势,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时,中国仍埋头在八股文的科举考试之中。现今学生拼命去挤上“二本,三本”,对条件好、能学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学院,都作为最后的无奈的选择,就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自觉表现。

四、中西方教学过程的差异

托尔斯泰曾精辟地指出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抄袭和模仿,而抄袭和模仿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素质教育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是努力地培养“学业智商高”的人才,注重积累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各种标准化考试的选择,培养的是学习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创造性人才。国内的教学使得学生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许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受到制约。即使是在开展探索性学习的时候, 学生的思维也不够活跃,想象力也很有限。而西方则更重视实践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国内通常是重文凭、重学历, 对能力的重视不够。而国外也重学历,但更重视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西方国家推行的是“宽进严出,终身学习”。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知识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这绝非单纯的学校教育或者一纸学历证明可以满足的。

总之,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教育注重窄而深;西方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优势,同时更要吸取西方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

参考书目

1 徐廷福:词源学视阈下中西方教育差异探源[J ] . 社会科学报第31卷第1 2 刘爱慈: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J ] . 教育论坛总第75

3】赵志孙素清:中西教育之比较[J ] . 教育视野 20011003月号上旬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60dd6248d7c1c708a145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