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秋”

2022-08-20 17:1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秋”》,欢迎阅读!
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秋〞

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 ,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记易诵的特点而广为流传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 ,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 ,“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 ,此乃诗之灵魂 ,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 ,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纵观文坛 ,“眼望苍穹 ,右手按胸〞式的抒情为数甚少 ,大概是文人较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吧 ,诗人词家大多擅长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 ,故而赏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诸多的意象当 ,“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笔者撷取了一些饱含“秋〞意的名章佳句 ,试图从表达效果入手来探求“秋〞之意蕴。

今天 ,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 ,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 ,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 ,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 ,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一、伤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 ,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 ,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以上两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 ,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

1 / 3


二、叹时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 ,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如:

常恐秋节至 ,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 ,可怜闲叶 ,犹抱凉蝉。短景归秋 ,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玉蝴蝶?

草木凋零 ,落叶归根 ,好景不再 ,逝者如斯 ,排遣不成 ,凄凉顿生。 三、思乡

漂泊异乡的游子 ,“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黄昏的景物 ,衬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 ,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 ,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台摇落后 ,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假设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土。〔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 ,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 ,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四、怀人

2 / 3


“睹物〞易惹人相思 ,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 ,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 ?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 ,形单影只 ,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 ,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 ,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 ,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 ,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 ,深沉而悲凉 ,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 ,足以催人泪下。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 ,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 ,有“悲〞亦应有“喜〞 ,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又如: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 ,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 ,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 ,一方面是“悲秋〞 ,另一方面是“喜秋〞 ,反差如此之大 ,何哉?并非“秋〞在作祟 ,乃人心使然 ,“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 ,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 ,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 ,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69a5df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