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

2022-07-29 00: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微课教案》,欢迎阅读!
用典,古诗词,鉴赏,教案,手法

鉴赏古诗词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详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中典故的方法,并运用其理解古诗词中深蕴的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的典故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我们在语文课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接触了不少古诗词,对一些古诗词中 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些艺术手法中,用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作者通过援引典故进而表达自己情感,深化作品的主题。但是,古诗词中的典故往往会成为同学们阅读的障碍,有些同学因为没办法理解典故的用意,影响了对整首诗歌的解读。今天,我们将一起以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学习鉴赏、解读古诗词中用典的方法。

二、释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定义“用典”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ppt。从 刘勰对用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ppt,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读时,必须要找到连接古今之间的纽带,由此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感情。

三、梳理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而他的这首《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又可谓是用典的代表。这首词由五个典故(孙仲谋、寄奴、草草、佛狸祠、廉颇)连缀而成,几乎可算是无一句无典故,也正因如此,同学们在阅读这首词时感觉很零散,无法一下子把握作者用意。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作品典故涉及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大家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和查阅相关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ppt)孙权——英雄人物 刘裕——战场英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从事 佛狸祠——忘却国耻

廉颇——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

在了解这些典故后,我们都要将每个典故浓缩为一个关键词、关键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核心,例如孙权和刘裕无疑是英雄人物、战场英豪,而刘义隆则是好大喜功的代表,百姓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意在说明人们已经随着时间流逝忘记国耻,而廉颇则是一位忠心耿耿却未被起用的老臣。

在此,我们对这五个典故已经梳理完毕,那么我们如何将古与今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文本,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同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典故在词


作中的用意,下面我们就以第一个孙权的典故为例,进行下一步的解读。

四、典例分析

回归原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了“英雄无觅”ppt)几个字给了孙权极高的评价,但 作者又写了“舞榭歌台、风流、被雨打风吹去”ppt)强调曾经的承平气象与英雄人物最终都被历史风云带走,一去不复返。可见,作者此处表达的不仅有对孙权的高度肯定,也有对其风流余韵不复存在的伤感惋惜ppt作者此处对孙权的态度与他本人际遇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了解。

五、创作背景(ppt

建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和贵卿、朝臣等共3000余人北上金国,导致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虽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却一直偏安一隅,致使金人侵吞了大量北方土地。辛弃疾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他力主抗金、心系北伐,却并没有受到朝廷重用,有将相之才却不能施展,心中忧愤难言。结合这样的背景,我们再回到孙权的典故上,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高度肯定和伤感惋惜之后的是作者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同时也借孙权反比、对南宋无人,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指责。

六、总结鉴赏思路

至此,我们以孙权的典故为例,通过“了解典故——回归原文——知人论世——”ppt的思路最终体会了作者借助典故表达的“作者感情”ppt

同学们,你们能按照上面的思路,解读一下这首词中的其他典故,并填好这张表格吗 人物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人物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展示表格内容(ppt

故事简介

关键词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的情感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借鉴历史,委婉劝统治者不能草草行事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

故事简介



关键词句



表达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其实,只要大家细心解读,就能发现作者在这些典故中表现的是赞扬还是批判,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爱国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各位同学,这短短几分钟的讲解只是给大家一个例子,其实只要我们能多读、多想、多品,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就不难解读了,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学到的方法应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也期待大家从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806c21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