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2022-12-18 10:22: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探讨,主流,加强,大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作者:王仕葆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4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很容易被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为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基础。近几年,电子产品迅速发展,更是容易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影响,用解决问题的眼光去分析原因,努力通过某些方法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全球化;信息化

在短短几年内手机已成了人们不能离开的通讯工具,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这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且,这种影响开始成指数增长。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地位,让大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迅速发展,受社会不同层次的各种问题影响等原因,冲击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手机的普及,第一批影响的就是大学生,给大学生生活方式在改变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时还造成了负面影响。

据统计,我国手机拥有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手机使用、上网都成指数增长,手机文化已经展现出它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现象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接受新事物本身就是大学生的特点,同时加上手机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手机文化让大学生进入了一个快捷的时代,可以随时随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展现不同的自己,从而让他们拥有更宽的视野。(2)手机的诞生本身就是增进人的交往和交流,而这几年的发展让这种交流更直接,更触手可得。这也是成为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之一。(3)现如今,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因为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的储备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学会用更快捷、简单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料。手机便可以提供这种服务,是大学生更好的学习方式。同时,手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应当开始关注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精神支柱就是主流意识形态,随着以手机文化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迅速崛起,不但对现如今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内涵发生着影响和作用,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使利益的追求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少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开始变弱。这些大学生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没有社会责任心。手机文化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同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并且速度极快。久而久之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在大学生中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认知。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这个虚拟空间,部分大学生会变得脱离群体、以自我为中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即,对手机文化环境加强迫在眉睫。这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必须从社会环境、高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在社会宏观环境层面:创建一个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手机使用环境。要时时刻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广大手机用户尤其是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监管力度力度应当上升到手立法层次。从而保证手机文化得以健康发展。手机立法应当在不影响手机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制度化,同时也要让手机功能正常、合法地发展,从而保障手机文化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层面: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引导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坚持人人有责任净化、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环境。坚持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管理。为有序的教学打下基。大学生自身层面: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教育,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拥有的承受能力。大学生在适用手机时,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来获取知识。这有益于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更有益于自己本身的成才。 参考文献

[1] 石苏谊,李振.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0904.

[2] 乌尼日,翟长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812.

[3] 李瑞,高菲.手机媒体文化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4] 孙慧英.手机文化与社会区隔[J].兰州学刊,2008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e3680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