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

2023-12-20 21:32: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欢迎阅读!
陈蕃,典故,徐孺

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节选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使,所居服其德。屡建为公府,无力。时陈蕃为太守,以礼阮德达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脱。蕃在郡不直奔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回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徐稚传》节选

陈蕃,字王谧,就是汝南郡平舆人。……太尉李固上奏所推荐,征召入伍任命为议郎,又改任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就是青州刺史,以政风气度闻名于世,直属的城府官员听见这样的信息,都自已调往了别处,只有陈蕃做官忠直、政绩注重没跑。乐安郡存有位周璆,就是高尚雅洁之人。前任和后任的郡守想要征召入伍他做官都不敢至,只有陈蕃能够把他派来。陈蕃只表示他的字不文者(当众尊敬),特地为他设置一榻(用膳),跑了就装设出来。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人。家里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为人谦恭节俭仁义礼让,周围的人都敬服他的贤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尊贤的礼节请他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告退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准备一榻,徐稚走了就把它挂起来。 陈蕃(?—年)东汉大臣。字王谧,汝南平舆(今属于河南)人。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尊敬,被誉为“不惧强御陈仲举”。灵帝公,他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杀宦官,谋泄,率为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向宫门,事败被杀死。 徐稚(97年—年),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字孺子。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与徐孺子,一官一民,一饭一榻遗留下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

陈蕃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他年少时独居一室,一心只读圣贤书,屋里满地狼藉,庭院杂草丛生,从不整理清扫。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谓陈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有悖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观念,也许就是他悲剧人生的隐患。

陈蕃后来当官时,通常不接待客人。大概也就是维护个人的“隐私”,害怕客人笑话他的时髦窝囊吧。但是,对于高尚的读书人,他却是情有独钟,破例招待,促膝长谈至于


用膳。据《后汉书·陈蕃录》有载,他在青州刺史李膺府中并作幕僚时,郡中读书人周?(qiú),就是个品行高尚的士人,前后几任刺史征召入伍他出做官,他都不敢,且避而远之。只有陈蕃同他能够相处,存有共同语言。周?经常去造访陈蕃,秉烛夜谈。陈蕃便在官署中特地为他设立了一张床,等待他返回后,再把床安顿装设出来。

陈蕃到豫章任太守,结识了徐孺子。《后汉书·徐稚传》载:徐孺子满腹诗书经论,名闻南州。朝廷屡次征召他,他都因宦官当权,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而在民间设帐讲学,清谈论道。陈蕃到任后,闻其清名,以礼相待,亲自去拜访他,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坚辞不就,但每常造访太守,既谒而退。陈蕃特设一榻,为徐孺子“专利”。去则悬之。此事后人多有仿效。

《南史·孔休源录》有载晋安王曾为孔休源“于中斋别施一榻”,早晚服侍。《太平太平广记》卷七十惹来《宋议书》有载,北朝释惠林为魏文帝所赏,“上每保举,常升独榻。”后遂用“设宴、解榻、复置榻、摆榻、悬榻、悬床、扫榻、徐榻、徐孺榻、稚榻、高士榻、陈榻、陈蕃榻、高悬一榻、一榻高悬、一榻挂壁”等则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也筹钱指贤主、嘉宾。沈约《和谢宣城》:“宾客下挤榻,弊去命蓝樽。”孟浩然《荆门Stay丞相》:“坐登徐孺榻,Example李膺杯。”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南台中丞洗榻见到,北门学士倒屣迎接。”李白《递崔等待御》:“低人屡求解陈蕃榻,过客容易米莉?楼。”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唐宋诗词中多有化用此典,以飞白士大夫尊重人才之美谈云云。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硬脖颈。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这里记载的是他在东安太守和豫章太守任上的两段轶事。在东安太守任上,他特为郡里的高洁之士周璆设了一榻,周璆来他这里做客,他就把榻解下来,供周璆休息,周璆走了就挂起来;在豫章太守任上,他又为贤人徐稚设了一榻,他在郡里不接待宾客,但徐稚一来,他就会把榻解下来,供徐稚安歇,徐稚走了再挂起来。至于这张榻是不是就是供周璆专用的那张榻,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人们就把礼遇宾客称作“设宴”。运用举例--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

诗:“宾至下尘榻,弊去命蓝樽。”唐·刘长卿《送来贾三北游等》诗:“亦言到处逢设宴,莫滞秋风西上期。”元·王子一《误闯桃源》第一八折:“他都就是井中蛙ML550尊大,比周公不握播发,比陈蕃不设宴。”由此引申为借住、住宿。例句--宋·陆游《递张真父舍人》诗:“于世者设宴否,拟将卜瀼西位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Trun山洞,可以设宴,颇不惧虎狼。”杨朔《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设宴的旅馆又恰恰遭遇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陈蕃榻”就成了礼贤下士的典故。在诗词中的使用举例--唐·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唐·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清·孙枝蔚《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陈蕃榻,把卷如登杜甫堂。”有时也省作“陈榻”。例句--唐·窦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5e98b08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