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

2022-05-01 19:0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欢迎阅读!
最新版,语文,课程,小学,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局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 合作意识和开放

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根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



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开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 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展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 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我国语文

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历,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立与现代



社会开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

(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

语感,开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开展。




(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

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

开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确实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 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

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穿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开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



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开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 2 年级、 3 4 年级、 5

6 年级、 7 9 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表达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 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 )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开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局部,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



提出了实施的原那么、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局部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XX的审美情趣,



开展个性,

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



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



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4.在开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13bccb32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