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意境理论的发展

2023-01-08 01:1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唐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欢迎阅读!
唐代,意境,理论,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唐代意境理论的发展

作者:林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

要:意境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审美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我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在先秦时期既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特别是在唐代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意境 审美趣味 情景交融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即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相融合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不仅要求作者对外物之美有独特的感受,更要用毫不雕琢的语言将这种美表现出来。六朝时期关于言意关系的探讨以及滋味说等理论已经隐约反映出这种审美趣味,可以说包含着意境说的萌芽。

佛学思想的传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直接启迪作用,把佛学的概念引入诗学始于唐代。《佛学大辞典》有言: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这恰与中国古代的诗学创作及诗学批评相一致,而禅宗宁静恬淡的世界观无疑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意境理论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的一次理论上的总结。我国早期诗歌往往直接抒情、叙事,对景色的描写不是很多。《诗经》中也写景,但写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起兴,所以对诗歌景色描写不多,且写景也不是主要目的;到了魏晋时期,诗人写景往往直叙其事,很少特意把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尤其是不注重景物描写的韵味;南北朝时期,诗人开始注重把景物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且描写的相当细腻。最杰出的代表是写作山水诗的谢灵运,不过有佳句而无佳篇。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着眼于细腻的描写景物的外貌,往往前一半写景,后一半抒情言志,没有构造出圆融统一的境界。但谢灵运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人毕竟把景物描写的水平提高了,为唐诗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盛唐时期,诗歌作品往往是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情思,注重创造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本身在实践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实践成果;到了中唐时期,诗僧皎然运用佛学的概念对意境有了明确的概括……这些创作实践都为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诗歌实践的不断发展,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唐诗创作中有着不断的体现和完善。

盛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了兴象的说法,并以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来评诗,这是诗歌意境理论在唐代发展的早期阶段。所谓兴象,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的结合,是超出自然景物的常境的。殷璠的诗论标志着唐代抒情写景的诗歌在过去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并在文学批评方面获得相应的反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到了意境的概念,是意境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和境应该是密切结合的。首先是意,但意是要和外境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在思索的状态下令境生,让艺术想象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好的作品。他在论作家形象创造说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对意境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为意境说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于意境,论述比较系统明确的是诗僧皎然的《诗式》。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明确谈到诗中感情的表达源于诗境。这个情是情景交融的,是情和境的结合体,这就是中国文学论中的意境。《诗式》中还提到了缘境不尽曰情。表达了诗歌通过境来抒发感情,而且这种抒发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通过这两条表述,皎然对情和境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此外,皎然还提到了取境问题--意境的创造。强调要由苦思到达自然,把构思的艰险和表现的从容自然完美结合,使作品形成一种无雕琢痕迹的自然的意境。

皎然以诗僧独到的眼光,从佛教的境界说中得到启发,强调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性。这些论述是后世意境理论总结的重要资源,奠定了中国诗歌理论上的意境说的基础。 到了中唐,刘禹锡对意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发展了王维关于皆出常境的观点。他在《董武陵集序》提出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指明境是意中之境,而不仅仅是。将象外联系言之,刘禹锡是第一次。另外,刘禹锡论意境也受到禅宗境界说的影响,往往把诗和禅相提并论,使我们看到中唐时期意境说与禅宗学说的深刻联系。境生象是意境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直接启发了后人。

意境理论到晚唐司空图臻于成熟,他在前人基础上明确解释了意境的构成,对意境的美学特征作了理论的概括。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他以食物的咸酸为喻,强调应该味在咸酸之外,要有诗歌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古典诗歌真正的意境和醇美之处,不在于它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而在于景象和景象组合后所体会到的意境。正如滋味体现在咸,酸与其他味道组合后人所感受到的醇美。这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就是诗歌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认为玉的美就在于若有若无之间,而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是实象,是有形的,具体的;后面的象是虚象,是无形的,想象的。诗歌所要表现的就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借助象征、暗示,创造无形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在《与王驾评诗书》中,他对这种意境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了思与境偕观点,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外界景物相结合,情景交融,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意境的作品。

司空图在刘勰、钟嵘等前人言论的基础上,把意境问题说得更为具体深入。他单纯的去谈意境,并把韵味和含蓄强调成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而且融合了他的《二十四诗品》加以表述,在具体的评论诗歌的时候也用意境来进行评论,形成了较有系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以上论述可知,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说意境理论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的一次理论上的总结。

参考文献:

[1]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 [2]周颐《蕙风词话·人间词话》 [3]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2081a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