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辣手, 乱世飘萍—— — 新闻巨子邵飘萍

2022-12-22 19:38: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铁肩辣手, 乱世飘萍—— — 新闻巨子邵飘萍》,欢迎阅读!
飘萍,巨子,辣手,乱世,新闻

铁肩辣手, 乱世飘萍—— 新闻巨子邵飘萍

作者:刘超

来源:《领导文萃》 2017年第21



五四运动的推手

19181111日,一战宣告结束,中国侥幸成为战胜国的一员,国人欣喜若狂。但随后的《凡尔赛和约》却让中国的国家利益再次被蹂躏。邵飘萍平素非常关注外交问题,对日本的侵华野心尤有极高警惕。191951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52日夜间,回到报馆后,他夜不成寐,一气呵成《北京学生界之愤慨》和《勖我学生》二文。他在文章中透露出即将改变中国命运的信息——一场革命的大潮即将来临。4日,在学生爱国运动爆发的当天,他的《勖我学生》一文又正式见报。邵氏之信息如此灵通,皆因他与当朝重臣有着密切关联,其中,他与当时著名的国民外交学会关键人物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多有来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后,中国代表团的顾问梁启超从巴黎向国内拍电报,林长民据此急撰《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刊于52日之《晨报》,邵随即连续撰文呼应。这些文章成为点燃五四运动的一把火。

一战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中国的革命浪潮也日渐高涨,邵飘萍的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在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火种。两书是邵飘萍在1919年冬至1920年秋,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时的所学、所思而集成的。可以说,就著书宣传马克思、介绍新俄而言,邵飘萍乃是中国第一人。

罕见的“新闻全才”

作为中国新闻学的开拓者,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上罕见的“全才”。大报人张季鸾对其盛赞有加:“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在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案例。一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举棋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在国务会议上作出秘密决定:准备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不过,毕竟底气不足,这项决定仍属机密,政府中枢各重要机关挂出了“停止会客三天”的牌子以避人耳目。可到底有风声漏出来了,坊间对此交头接耳但不明就里。这时,以采访手段之“绝技”见长的邵飘萍,不知碰了多少壁,愣是没弄出个所以然。他坐着京城极少见的自用汽车前往国务院,却止步于门前。很快,他心生一计,借了一辆挂着总统府牌子的汽车,果然畅行无阻,然后掏出名片要求传达长回禀。对方说段总理已不会客,秘书和侍从亦不会客。邵飘萍掏出1000元钱,点一半给传达长,说只要回禀一声即可;万一总理允见,再呈上另一半。不多时,此君笑吟吟地出来,大声说“请”。

会见中,段祺瑞绝口不提和战问题,但架不住邵飘萍的追问,口风也有点松动了。邵随后主动提出“三天内如果北京城走漏了这项机密,愿受泄露国家秘密的处分,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作担保”。到此份上,段总理不得不开口,谈了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的计划。一出门,邵飘萍便开足油门,直奔电报局,用密码将秘闻拍发到上海的《新闻报》和《申报》。不久,几十万份的“号外”猛然面世,十里洋场顿时沸腾了。邵飘萍原承诺以3天为限;而上海报馆的“号外”传到北京,已是第4天,这就超出了“三天内北京城里不得走漏消息”之约期。段祺瑞纵然龙颜大怒,也只好徒叹奈何了。邵飘萍“头牌记者”的大名,更因此而显赫一时。此种新闻采访手段堪称绝活,可谓“守如处女,动如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




秘密党员的特殊使命

论及私生活,时人对邵不无非议:他风流倜傥,爱讲排场,确乎一言难尽;但邵氏之公德,则日月可鉴。

邵飘萍在北大时就与共产党人多有过从,日后在实际工作中,更与共产党组织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1923年“二七”惨案后,中共在北方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革命陷入低潮,中央特地把赵世炎从苏联调派回国,担任北方地区党的领导工作。中共为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还专门讨论了“大量吸收革命知识分子”等议题。19247月,北京团地委停止活动并进行整顿,重新登记团员,同年11月恢复工作,贺恕、罗章龙、范鸿劼等都曾担任过地委书记或委员。他们多为北大等校的学子,有的还是邵飘萍的学生。因此,邵与共产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近。此外,邵飘萍与李大钊、高君宇、陈乔年、赵世炎等中共北方地区的大员之间的了解日渐加深。终于,他在1925年加入了共产党。但与一般党员不同的是,他是特别党员(或秘密党员),这就意味着:他是由党的高级领导直接介绍入党,与个别领导人保持单线联系,故一般不参加地方党的活动,亦不受地方党委管辖。

邵飘萍这位“特别党员”,负有“特别的工作任务”,一是宣传,二是情报。尽管他的身份在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知,但由于他的政治倾向,还是被戴上了“卢布党记者”“苏维埃之御用品”等“帽子”,这也是造成他日后牺牲的原因之一。

1924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不久,冯玉祥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软禁贿选总统曹锟,通电呼吁和平,邀请孙中山等北上。邵飘萍对此予以极大关注,其《京报》也为之助阵。冯玉祥痛感督军内部缺乏政治人才,常在暗中物色能与他合作的人士。恰在此时,邵飘萍进入了他的视线,冯亲聘邵为高级顾问。

此间,冯玉祥又与奉军将领郭松龄暗中联络,共襄“倒奉”大计。此后,邵飘萍大胆披露张作霖为换取日本支持,不惜接受关东军司令白川义则“确认日本在蒙满的地位”的援助条件等内情,这一系列言论,开罪了日、奉等方,直接导致了邵飘萍日后之死。

一代报人“以身殉报”

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邵飘萍用鲜血践行了他的最高宗旨:“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263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遂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318日上午,几千名群众举行国民示威大会,游行队伍行至铁狮子胡同执政府门前广场,在双方交涉之际,卫兵突然向毫无防备的群众开枪,由此酿成惨案。这一天,也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舆论哗然,鲁迅、孙伏园等名家在《京报》上发表大量文章,鲁迅和邵飘萍两支如椽大笔合作无间,相互呼应。

1926415日,国民军被迫退出北京后,奉系军阀汹涌而入,着手镇压和控制舆论,其中有“扑灭四种报章”“逼死两种副刊”“妨害三种期刊”的“壮举”,其中属于《京报》系统的就有《京报》和《莽原》等。军阀还下达了48人的通缉令,邵飘萍名列第16,鲁迅名列第21,李大钊、孙伏园、林语堂、张凤举等亦赫然在列。名单一出,相关人等各自逃避。邵飘萍为防万一,避入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租用了一个房间以接待客人。夫人汤修慧则留在报馆,处理日常事务,使《京报》继续出版。但千不该万不该的是,424日,邵飘萍突又回到


了报馆。他心里念着报馆,于是致电《大陆报》社长张翰举,询问东交民巷外的情况。张信誓旦旦地说:形势已经缓和,一切都替你疏通好了,你放心回去吧。

正是因着此保证,下午5时许,邵飘萍乘车急速赶回报馆。一小时后,他处理好事务即准备返回原处,行至魏染胡同南口时,突然有人拦在跟前,问:您是邵先生么?答曰:是。原来这是个侦探,对方立即将邵押至警厅。报馆也立即被包围和搜查。据说在报馆中,搜出了冯玉祥聘邵担任军事顾问聘书一纸,军事电报密码一本,与冯玉祥的合影等,这都成为邵飘萍“犯罪”的物证。

邵的亲友们也通过各种渠道奔走于北洋要人之间,但直奉联军正在势头上,最终无人敢进谏,营救终告无果。426l时许,直奉联军总执法处草草提审了邵飘萍,两个多小时后,即判处其死刑。5时许,邵飘萍被绑赴天桥刑场。邵身穿长夹袍、青马褂,汽车抵刑场后,由警队扶其下车。邵氏背缚双臂,向对方狂笑数声。一声枪响后,一代爱国志士、新闻大家由此远去……

(摘自《同舟共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5a479e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