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翻译赏析

2022-08-01 02:1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浣溪沙,古诗,赏析,翻译,明霄水

古诗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翻译赏析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张孝祥。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前言】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此词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注释】 ①题解:此词原无题,干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干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②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③鞘: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④有无中:若有若无。 ⑤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⑥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⑦酒阑:饮酒将尽。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翻译】 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1


【赏析】 据干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



2


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724ff769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