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领导知遇之恩诗词_知遇之恩[修改版]

2022-12-08 23:1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谢领导知遇之恩诗词_知遇之恩[修改版]》,欢迎阅读!
知遇之恩,诗词,改版,感谢,领导

优秀的艺术是靠一代一代人传承的。卓然有成的艺术家应当有这种薪火相传的意识,爱护并多做一些培养艺术爱好者的些微小事,哪怕一个亲切的回答、认真的示范和中肯的鼓励,说不定你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会成为未来艺术家的“知遇之恩”呢。

一次与高人的偶然邂逅,往往成为鼓舞一生的前进动力;一封不经意的短信,可能为一个人指明事业的方向……古往今来,这种薪火相传的佳话在书画史上不胜枚举。最近与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吴柏森品茗聊天,竟也生出同样的感慨。

吴柏森先生客厅里长年挂着一幅沈尹默的书法作品。“这幅字是我的最爱,沈尹默先生1965512日写给我的。一个书法大师的高风亮节,鼓舞我一生勤勉,不敢有半分懈怠。”确实,这幅字见证了不可忘却的知遇之恩。 受李天马老师的委托,吴柏森奉命送《云峰山帖》等拓片给沈尹默先生。当时沈老八十三岁,在书坛名重一时,而吴柏森二十多岁,学书法不过两三年,心中不免忐忑。沈老对这个年轻人讲了诸如“书法要有形,也要有势,有形必有势”等道理。虽然吴柏森似懂非懂,但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小时。吴柏森不敢占用大师太多的时间,便起身告辞。没想到沈老从沙发上站起来,说:“慢,我送张字给你好吗?”说着就抄录了毛泽东《七律·登庐山》的一首诗。吴柏森视若至宝,这是他得到的沈老唯一的字,也是他看大师如何写字的唯一一次。这种知遇之恩让吴柏森终身难忘,至今已经47年了。

吴柏森说:“从沈老接待我的过程中,得到两点体会:一是如何做人。对于老先生的墨宝我根本不敢要,不是心里不想,是绝对不敢想,但先生居然主动相赠,对于我们这些一无所知的小青年,如此诚恳,请问现在谁能做得到?今后也


要像老先生一样,诚恳待人,尤其是对年纪轻的要怀有爱护之心;二是老先生写字的时候,由于高度近视,眼睛与纸的距离很近,笔主要靠手腕转动。手腕有动荡,线条才能活起来,原来写字需要这样运腕啊,我以后一定要学会运腕。 几十年来,吴柏森以大师为榜样,培养年轻人“应当尽绵薄之力”2009年,一位年轻的书法家要开展览会,希望吴柏森写序言。吴柏森没有推辞,认真准备,洋洋洒洒地写了四张四尺整张的文章以供采用。序言的其中有一段是这样鼓励年轻书法家的:“余进文史馆逾十二年,今见(杨)建臣书扇五十帧,拭目细品大为惊叹,愈品味愈浓,气为之收敛,心为之鼓荡,不禁拍案,建臣真知书也!习书者众,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亦众,皆因心力懈怠,立意未高,情法有亏,难入书艺堂奥。楷书难,小楷更难,变化仅在纤芥毫发之间。欲臻佳境,规整不能齐平,端严要有活姿。画短而笔法周全,字小而结体疏朗,笔清能显浑厚丰腴,雅逸更兼神气完足。居静而治动,气畅而神闲。难哉斯艺建臣得之,其知书也。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几十年前沈尹默先生勉励吴柏森的情景再现。 笔者也不禁联想起自己得到大师帮助的难忘经历。那是53年前,我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15岁少年,偶然的机会用零用钱买了一本《我怎样画山水画》,作者是北京大名鼎鼎的老画家胡佩衡。我像着了魔似地喜欢,反复地看呀看,竟然斗胆提笔给北京的大师写信求教,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可是想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将这封“读者来信”转交给了胡佩衡老先生,而胡老先生及时给我回了信。信用钢笔书写,十分工整,大意是说:“很高兴读了15岁少年的信。你这样从小就喜欢山水画,只要坚持努力,一定会有成绩的。希望你好好学习文化,打好基础。”我激动地把胡佩衡老先生的信看了又看,后来索性把信放在镜框里。17岁我参军离开家,这封信也不知道下落了,但胡佩衡老先生的教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a17516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