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通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2023-02-25 16:28: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通用型人才培养探讨》,欢迎阅读!
通用型,人才培养,探讨,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通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作者:栗庆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9

摘要: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能一才多用,适应多种社会需要,具有应变能力的社会通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上最受欢迎的急需人才。单一专业知识和单一技术型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园地——高等院校,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彻底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通用型的人才,是今天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就社会通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 一、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柯林·博尔曾经说过,未来人才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在不断地加大改革的力度。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已经更新了在人才就业、使用问题上的旧的观念。那种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学生只是在学校学到某种专业知识,只具有一本学术性护照的专业性人才,是极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也的确不会受到社会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大学必须培养通用型人才。社会用人观念的更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建立,人才需要适应的范围和流动性也随之增大,对人才知识结构综合性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的,注重实干,讲求实效的观念,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并以此作为判断事物好坏,人才价值的标准。正是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而发挥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改变了过去重说教,好空谈,不务实的坏作风。更新了那种君子不言利的旧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把力量和智慧都投入到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中去。这一观念已经成为今后衡量人的业务素质和重要品质的依据之一。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参与者——人才,让其仅仅在学校就能学到参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亦是不必要的。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必须在学校教育及其以后的长期实践中才能完成。学校只能为学生成才奠定宽厚而扎实的基础,使其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能力培养。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自己能够娴熟的,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胜任一个较为宽广领域内的各种性质的工作,并能继续自学提高,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性质的变迁,从而成为胜任多种社会工作要求的通用型人才。鉴于此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通用型人才。这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通用型人才一般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和品格:宽厚而扎实基础知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能力方面,应该具有应变能力,开拓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善于合作和交际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并具有较高的智商情商。大学培养的人才,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和素质,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就能在充满竞争机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里随波遨游,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深入改革大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更新育人观念

我国高等学校的各类专业教育,尽管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但问题还很多。尽管现存的教育体制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扎实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但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能力,博学多才等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来看,仍然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的形势。如果不注意去总结经验,满足现状,不采取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培养的人才,必定还是基础知识浅薄,专业面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充满竞争机制,面对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面对就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这样的人才在就业找工作,尤其是迁移工作领域,往往都会有一定困难。同时,培养的人才,也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开拓能力和创业拼搏的精神。在各学科领域交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综合化的今天,高等教育面向基础化和综合化发展仍然是大势所趋。大学由工程教育转向工程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更新、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彻底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实践虽然已经证明,过窄的专业教育有很大的缺陷,是不可取的。但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已经实行了数十年,其影响非常深远,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战线,也涉及到全社会,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因此,改变旧的观念,彻底突破旧的模式,转变教育想,肯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牵制和影响,不会是轻而易举,一劳永逸的。尽管对专业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有共识,但是单纯的专业教育体系仍然在不同的沿袭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经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把突破旧的、传统的教育想,转变与更新人才的标准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课题加以深入的进行探讨并要卓有成效的付之实施。

三、通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通用型人才的开拓创新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以及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是在良好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能否卓有成效地抓好各个育人环节,是关系人才培养事业成败的关键。

1.加强基础课教学,注重人才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科院校的基础课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课(含公共基础课),一类是技术基础课。学好专业课的前提是必须学好基础课,可以说,基础课是奠基石。加强基础课和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学习与掌握基本的重要理论和概念,要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就能利用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也能在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凡是基础打的好的学生,其适应能力就强,就能够较快胜任所担负的各项工作。毕业生在长期工作中的智慧和才干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通过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而不完全是由单纯专业课的学习所能达到和获得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增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加强工程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有些毕业生之所以步入社会后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在校内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过硬。如何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呢?首先要从根本上抓好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已达到预期目的。要加强利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设计的训练,加强对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实验室全天侯开放的管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从理论验证到实验报告数据等要独立完成。这样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分析能力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对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一定要组织得尽如人意,发挥较高的效率。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真正做到一人一题,真刀实枪的干,通过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建立产、学、研基地,是教育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具体体现,是所培养的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最好课堂。现在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这使他们难以学到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1]。要打破课程中心论主导的教学过程[2]。如何深入地改革教学方法,按着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3]培养人才,应该是教育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3.在本科生中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条件提倡和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搞科技产品与发明创作,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在这一点上有些院校发挥的很有特色,要加以借鉴和推广,要经常举办学生的科技产品展览和学术论文报告会,以此来鼓励与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对于这些活动应该动员和要求本科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自己查资料,拟课题,根据实际选题和命题,让学生个人自始至终的写出科研方案和报告。在过程中发挥好导师作用,对于困难和问题予以积极引导。可以预料,开展这种活动,学生积极性高,科研创作的兴趣浓,想象力丰富,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无疑大有益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模式影响中国产业转型[N].羊城晚报,2005-10-22.

[2]周守军,郑忠梅.现代大学教学: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叫研究,2010,(01. [3]卢晓忠.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dda4d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