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典故意象札记

2022-12-09 00:1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歌典故意象札记》,欢迎阅读!
意象,札记,典故,诗歌

古诗歌典故意象札记

()

《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写了士兵还乡途中的今昔对比,把征战戍边的艰苦历程写得悲痛之极。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是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依依”,形容枝条柔弱而随风摆动,此篇中的“依依”尽杨柳的动态之美,又含惜别之情。“杨柳依依”,正是丽春之美景,又映衬着士兵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古汉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歌,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欲验伤攀折,三春横笛中。(南朝•陈•祖孙登《咏柳》“攀折”,指折柳送别。古代长安东郊有灞桥,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遂用折柳为赠别或送别之代称。“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取其谐音“留”前二句以清新的环境与依依杨柳。暗点对分别的眷恋,为后二句的抒情作了极好的铺垫。个“更”字,写尽了留恋与关切。此诗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专门在送别时演唱。元曲中有“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休唱三叠”来渲染“最苦离别”的“苦”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折柳”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的思念故乡的情感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别离之情又油然而起,风冷,残月当头,情人不在,更添凄苦。此词妙在景中有情,含蓄而有余味。






诗歌鉴赏(高考

诗歌鉴赏要求学生对诗歌主题能正确地把握、对内容能准确地分析,对意境能很好地品味,对语言运用的妙处给予正确的解析。鉴赏诗歌要掌握鉴赏的一般方法,如对作者的了解,诗歌形式特点的了解,对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了解,对意境的了解,对意象的了解,对民俗的了解等等。只有掌握了诗歌鉴赏的规律,才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今年诗歌鉴赏选的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有三问,核心是对“折柳”的把握。“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可推知“折柳”是一支曲子。“折柳”是古乐曲名,乐府题有“折杨柳”多怀念在边征人之作,诗文中引作“折柳”作为惜别的典故。如果了解这个典故,鉴赏便不会有困难。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可联系古人折柳送别的风俗,推知“折柳”曲有惜别怀远之意。抓住这一中心点,考生就会对诗歌进行正确的鉴赏。这首诗的鉴赏重点是对关键词的把握,联系“折柳”二字的寓意,对全诗进行解说,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满足鉴赏的一般要求。

今年的诗歌鉴赏题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它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几点启示: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古代优秀诗歌,要诵读,赏读,在读的过程中品出诗的意义和美感,在读中形成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理论的层面对诗歌进行鉴赏。作为学生,应对“意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三、诗歌鉴赏有个性的差异,“诗无达诂”,在进行诗歌鉴赏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鉴赏诗歌时,不但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能自圆其说,既用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考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有距离,也能得到一定的分数。这一点考生一定要牢记在心。

除夕的“除”及其他

夏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有人问:“除”字用在这里作何解释? “除”是形声字,与“阶”“陛”同义,在字典里都归入“阜部”〈说文解字〉〉对三字作了如下相互训释的处理:“除,殿陛也。“阶,陛也”“陛,外高阶也。 “除”本指宫殿的阶台,后来字义泛化,也指一般的台阶。幼时读朱柏庐〈〈治家格言〉开头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是分级的,上台阶时必须一级一级地更替登上,上一级更易一级,因此“除”在用作动词是有“更易”的引申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更易之义也。举例来说,“除道”是休整道路,以好易坏;“除官”是拜官授职,更多的是除去旧官,另就新职;而“岁除”与“除夕”则是表示以新年更替旧年之意。不过到现代汉语中,“除”的“去旧更新”的内容不见了,“去掉,除去”成了它的主要用义,如“除名、除根、革除、清除、消除”等;另外,“除”还可以用于“除此以外”,表示不计算在内之意。 “阶”的本义是台阶,后来也指登高用的梯子;〈盐铁论•刑德〉〉有“犹释阶而欲登高”之句,意思是说离开了梯子就没法登高。台阶一级又一级,一层又一层,“阶”字由此获得等级义和层次义,现代又有了“阶级、阶层”等常用词。

“陛”是特别高的台阶。封建时代,帝王宫殿地基最高,台阶最多,“陛”因而成了宫殿台阶的专称;后来臣下称帝王为“陛下”,也就是由此而得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05dffc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