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

2022-05-02 17:2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复习资料》,欢迎阅读!
复习资料,美学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

1、美学的历史:

“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西方的美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注意一下康德、布诺等主要的美学家及代表作)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2、宗白华和朱光潜的美学贡献:

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结合的趋势。

朱光潜:总体上说是传统的认识论模式,即主客二分的模式,但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时,常突破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趋向于“天人合一”的模式,他提出美在“意象”,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谈美》《文艺心理学 宗白华1、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也就是意象世界;2对中西美学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而且他认为这种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中国学者在实现中西美学融合的道理上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别人不能替代的贡献,他也指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是什么:

狭义的美:是我们在审美范畴里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柏拉图——“美是理念”

海德格尔——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批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提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他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认为美在心不在物,就是美与美感的关系说,是美感决定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既吧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如果更准确一点就是“美在意象”,这样既说明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又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5为什么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A、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B、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且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和阶级中,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6、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主观的“美”,美在意象。 第二章-7、美感是体验而不是认识;移情;快感;高峰体验 第四章-8、自然美的性质:1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等;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想契合而产生审美意象。2)按照我们的“美在意象”的基本观点,在自然美的问题上,我们赞同上述第四种观点,我们认为,自然美也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与契合,就这一点来说,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一样,所不同的是自然美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见出,,社会美是在社会生活的人和事上见出,而艺术美是在艺术作品上见出。总之自然美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和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渗透,成就的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生的灵境,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所生成的美。 第五章-社会美:

9、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形态,在这些社会生活形态中,人们超越了利害关系的习惯势力的统治,摆脱了“眩惑”的心态和“审美冷淡”,在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本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的愉悦。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在这些生活形态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世俗了、实用的、功利的关系,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从而使社会生活成为美。

10、人物美:人事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观照:

(1)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即通过形体美、线条美和色彩美最终显示出的感性生命之美;

2)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3)人物美的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这一层面包含了更丰富的历史的内涵和人生的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11、日常生活的美:p213-220 第六章-艺术

12、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第一、艺术是一种人造物,是人工的产品或作品;第二、艺术与技艺不可分;第三、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呈现的是一个意象世界。 13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艺术与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区分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也就是王夫之说的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流派,如“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实质上是摒弃了一些关于意义的要求,从而导致意蕴的虚无。他们的一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这些东西都不是艺术

14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艺术创造始终是意象生成的问题,艺术创造的完整过程包括了两个飞跃:一个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飞跃,一个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飞跃。 15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材料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影响整个作品的意象世界的生成;另一方面,它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这种材质感会融入美感,成为美感的一部分;2)形式层,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另一方面,它本身可以有某种意味,这种意味即一般所说的“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3)意蕴层,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即王夫之所说的“是诗无达志”,这也决定了艺术欣赏中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结合具体作品谈)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16“丑”的审美价值:第一,从19世纪开始,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艺术还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们都发现,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起优美和崇高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体验的东西。第二、19世纪以来,艺术们越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示各种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17、中国美学中的丑:在中国,“丑”成为审美意象(广义的美),纳入审美活动,大概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这也开始于庄子; 第二种情况“丑”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这也是开始于庄子。庄子在人物美的领域中为“丑”争得了一个空间。在他的影响下,在人物美的领域中,形成了一个“丑”的意象系列。 第三种情况“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这大概从唐代开始出现。韩愈就常常用艰涩难读的诗句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所以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3】杜甫诗中也常常描绘丑的事物和景象,并且常常使用“丑”“老丑”一类的字眼。书法家中追求丑怪的人就更多。清初的傅山甚至直接喊出“宁丑勿媚”的口号。在这些艺术家看来,艺术中的“丑”不仅不低于“美”,而且比“美”更能表现人生的艰难,更能表现自己胸中的勃然不可磨灭之气。 第四种情况“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这大概在明代的小说中


开始出现,《金瓶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金瓶梅》中,“丑”占据了小说中主人公和大多数人物的位置。 18、荒诞的文化内涵

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西方现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使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蜕变出一个新的审美形态:荒诞——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荒诞最突出的品格就是反叛。由于生活变得空虚和无意义,于是激起两种方式的反叛:一是返回自然,拒绝这个社会,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世纪的怀念;一是返回自我,深入内心,结果发现所谓伟大灿烂的文明不过是同动物一样的原欲——“力必多”的产物,人的真正的自我不是理性,而是处在黑暗之中的深层无意识冲动。总的来说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19、荒诞的审美特点:

“荒诞”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首先,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完整的、立体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被取消,存在着的只是面——或者是立体被挤压成的面,或者是拆解后再拼凑的面,或者是毫不相关东拉西扯到一起的面。总之,单面的存在,单向度的存在——它们要不就稠密得毫无秩序,要不就空虚得毫无实质——就是我们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看到的。这种平面化,首先是从立体主义绘画开始的。古希腊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一个一个独立存在的圆雕从浮雕壁中解放出来,而西方人在绘画上进入三度空间是在14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把他们祖先的上千年努力毁于一旦。远的和近的,那一面的和这一面的,过去的和现在的,都被取消它们的时空距离而夷平在一个面上。绘画中这类例子俯拾皆是。即使在小说这种最不容易压平的艺术形式中,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以其惊人的技巧也把时空压平压瘪了。

其次,由于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这在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绘画与文学中大量存在。在传统型艺术中,音乐有主题,这主题呈示、展开,成为一曲音乐的中心,并在展开中形成高潮。绘画有主题,一般位于图画的中央区域或附近,图中的外围空间或背景附属于这个主题。戏剧有头、腰、尾的情节结构,由某一时间开始,发展到一高潮,然后进入结尾。在古典理性看来,所谓整体,所谓完整性,就是空间上有中心、时间上有高潮的秩序结构,只有这样才是合乎理性的,可以理解的。然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全书发展永远是水平式的,绝不逐渐升到任何危局,也没有传统高潮的影子。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看来,这正是我们真实生命的形式:平板,稠密,不可理解。这如福克纳《喧嚣与愤怒》的引言:‘生命’是一个故事,由白痴道来,充满喧嚣与愤怒,毫无意义。”生活与生命都没有目的,当然也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时间正如没有指针却仍在滴答响个不停的时钟一样,声音喧嚣不停,每一响都一样,不再有意义——稠密而空洞。无高潮,时间不再是矢量;无中心,空间不再有秩序,这样的生命存在真是一个无聊的平板。

最后,是价值削平。在荒诞艺术中,平板上的一切都是等值的,或者说,平板上的一切都是无价值的,因为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正因为如此,“题材”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没有意义。高雅与鄙陋,神圣与平凡,美丽与丑陋,完好与残破,都是一样的——极其贵重的画框中间可以仅仅是一条抹布。

如果说,优美是前景与背景的和谐,崇高是背景压倒前景,滑稽是前景掩盖背景,那么,在这几种审美形态中,前景与背景,感性外观与内涵意蕴,内容与形式,总的来说还处在一种比较切近的关联之中。然而,在荒诞这种形态中,前景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背景或内涵则退到深远处,两者之间距离很远。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于荒诞,往往不能在直观中直接把握它的意蕴(深层背景),而要借助理性思索。这里,只消把莎士比亚的喜剧同贝克特的戏剧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荒诞的这种特点。正如有的美学家所指出的,荒诞背离了传统的“直接的艺术陈述”,而采用暗示(Implication)所以寓言就成了荒诞的主要表现手段。

以上是从狭义上(严格意义上)对“荒诞”做的分析。我们还应注意到荒诞意识对其他形态艺术的渗透和影响,荒诞形态自身也是发展着的。 20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里面已经渗进了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 21、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是杜甫。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之中,渗透着儒家的“仁”,即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一种人类之爱。这就是沉郁。中国现代伟大作家鲁迅的风格也是沉郁。

22、沉郁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二是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沧桑感。 23、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 。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24、飘逸的美感有三个特点: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感,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25 空灵的文化内涵: 我们前面说的“沉郁”,蕴涵的是儒家的“仁”的文化内涵;“飘逸”,蕴涵的是道家的“游”的文化内涵;现在说的“空灵”,蕴涵的是禅宗的“悟”的文化内涵。 26、空灵的静趣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是静。“空灵”是静之美,或者说,是一种“静趣”。前面引过宗白华的话,“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在这种动与静的融合中,本体是静。 27 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空灵”这种幽静、空寂的意象世界,为什么能给人一种诗意的感受,为什么能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维。王维的很多诗都在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本体的体验。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它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就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2efc9855270722192ef7b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