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唐 王昌龄)

2022-08-31 11:07: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采莲曲(唐 王昌龄)》,欢迎阅读!
王昌龄,采莲曲

HNXTLZX

课题

《采莲曲》

课型

新授 编号 NO.40

1、反复诵读诗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学习 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说说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习 重点 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集体备课案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兼以必要的交流和教师的点拨。 [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世称王龙标,王江宁。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在当时即名重一时,又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其诗作按内容主要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 第三类是送别诗。 二、学习《采莲曲》

1.学生朗读《采莲曲》,说说关键词语的意思(多媒体展示) 2.指名(23名)学生说出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3.其他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意见进行评价。

4.教师对以上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参考意见]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句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教师个性案


HNXTLZX

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此句写作特点:

1 色彩鲜艳,具有动感。

2 画面动静结合(人物和活动背景自然合一)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此句写作特点:对比——人面“荷花”相映“美”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争先恐后地进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


HNXTLZX

的情味。

3)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5在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之后,请学生再次朗读全诗,加深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体会。

6.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诗文总结:

美妙的少女采莲图画,红绿相间,人花相映,声色共同,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四、布置作业:

搜集以前学习过的王昌龄的诗作并写到积累笔记上。 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

人(纯美)——————————景(优美) 互相映衬 歌声美 情感美 心灵美 劳动情态美 ……

寄托: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宁静,理想生活的向往。 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30910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