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及家庭相处之道

2022-09-11 14:05: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及家庭相处之道》,欢迎阅读!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相处,以及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及家庭相处之道

受一位长辈在微信群里发的一篇文章的启发,今天简单的说说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相处之道。作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受益者和受害者,很早都想说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落笔的原因有俩:第一,家庭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家庭问题,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社会问题;第二,自身经历有限,作为受教育的角色明显是不成功的,作为教育的角色经验更是为零。

由于对美国家庭教育缺乏实际调研,在此文中仅凭影视作品、书籍中了解作出片面判断,欢迎指正。

首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差异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角色定位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处于指挥中心地位。要不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是家庭中心,父母充当保姆角色。总之,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 教育观念

中国家庭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

美国家庭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 三、教育方式

中国父母对子女生活上包办,上学接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孩子直到结婚都不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社交上过度保护,怕孩子学坏或吃亏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多大学生包括我自己进入社会都有一种从头再来的感觉;经济上任意放纵,现在很多中学生、学生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用着IPHONE、穿着GUCI、甚至开着车去上学,无形中助长了孩子奢侈攀比之风;放纵学习过于严厉,成绩成为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锻炼吃苦精神;美国家长对孩子零花钱有着严格的控制;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 四、教育结果

当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成长为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文化差异。美国人自由浪漫,性格积极开朗,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中国人普遍缺乏自主意识,不善沟通,怕苦怕累,以投机取巧沾沾自喜,懦弱胆小,顺从权威遵守潜规则,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父母辈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子女的思想又超出社会主流思想,再加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以上的缺点更加放大。

关于中外教育的利弊本人不作陈诉,毕竟每个人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真的让你花大量时间去陪伴孩子,估计要不了多长时间你们,真要让孩子去打工,去独立,被人拐卖了你就成了千古罪人,真的不给孩子穿好的,用好的,在学校小朋友都会嘲笑他。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么如何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一、思想认识 1 父母的权威

权威不是凭空而降,更不是身份给予你的,粗暴的控制一定是“口服心不服”的。即使为了暂时的利益顺从的权威也一定不是长久的。秦始皇那么强大的军队实力,大秦帝国也只不过二世而亡。真正的权威一定是日积月累出来的,是一次次做人、做事中别人对你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认可。中国大部分人连马云面都没见过,为什么会觉得马云权威,因为他一次次对中国未来形势准确的判断、预测、掌控,这种认知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父母们不要在子女身上找权威,权威只能在你们自己身上找。文艺点说,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2 子女的公平与自由

第一,公平是相对的,只有实力相等的人才有权利谈公平,任人宰割的人谈公平就是个笑话,这里的实力包括经济、人脉、舆论。第二,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除了经济、思想独立还包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感情成本。所以,子女们不要再浪费时间谈什么公平与自由,有那时间精力多赚一点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钱就是最直接的话语权和成功的标准,父母看到你能够独当一面了自然愿意给你公平和自由。 3、不忘初心

有一个我喜欢很多年的故事,是在《在缅甸寻找奥威尔》中读到的: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

现实比故事险恶,你遇到不止是珠宝,更多的误解、委屈、挫折,不论你走到哪里,请时刻铭记出发的目的。有太多的爱走到尽头是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 有一种爱叫放手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直接、有的人含蓄、有的人热烈、有的人内敛,有的人通过金钱、有的人通过关心、有的人通过占用、有的人通过控制,爱的方式不对就会变成伤害。那么什么方式是对的,什么方式是错的。我给不了你答案,答案在你和你爱的人身上。大家都是成年人,爱一定是双方彼此认可,共同接受的,其他的都叫欲。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表达爱,你有权利放手,但请不要用你的爱绑架别人,给别人生活带来困扰。 5 关于聪明

不要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把聪明单独拿出来说。我觉得聪明是中国人劣根性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来源。关于对中国人聪明,林语堂大师一针见血,详见下文。 三、 制度约束

开家庭会议,协商制定家庭管理制度,并以文字形式记录备案,张贴于醒目处。包括并不限以下内容: 1 作息时间 2 生活习惯 3 家务分工 4 言行举止 5 日常开销 6 娱乐、健身 7 投资理财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题外问题。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人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吾读朱文公《政训》,见一节云: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过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不要理会事。且恁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轻挫抑,则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风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见宋人已有此种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65fec40b1c59eef8c7b4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