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也谈“以学为本”的教学

2022-09-03 16:0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钓鱼的启示”———也谈“以学为本”的教学》,欢迎阅读!
钓鱼,启示,教学,谈“以

“钓鱼的启示”———也谈“以学为本”的教学

作者:赵昭 郑丹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2





曾读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只小白兔去河边钓鱼。第一天, 什么也没钓到。第二天, 小白兔又去河边钓鱼, 什么也没钓到。 第三天, 小白兔刚到河边,一条大鱼就从河里跳出来,冲着小白兔大叫: “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 我就吃了你!”

用胡萝卜做饵去钓鱼的小白兔可能没有,但想当然也用自己的 “胡萝卜” 去面对学生的教师, 并不少见。

鱼, 是垂钓过程的核心; 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也必须享有同样的地位。

一、 “谁在吃” 与 “谁在学”

垂钓时, 面对新的水域, 即便是最初级的钓者,也会先摸清水情鱼情,再有针对性地作钓: 如果钓鲫, 就小钩细线、 立漂悬坠;如钓鲢鳙,就搓饵雾化、 抽竿打浮。 不站在鱼的立场考虑 “谁在吃” , 又哪会得到鱼儿的青睐?毕竟从没见哪个钓者会固执地使用自己喜欢的钓鲨鱼的巨型鱼钩垂钓水塘中的小杂鱼。

但在教学中,与此类似的情况却并不少见。常有教师未调查学情,就使用自己偏好的教学方法, 想当然地施教。 教师不考虑 “谁在学” , 也就难怪吞不进 “巨型鱼钩” 的学生们一脸茫然、 面面相觑了。于是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等现象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出现, 也就不足为奇。而类似这种用同样的教学设计面对各处不同学生施教的案例,教育人却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水域不同、 鱼情不同, 钓者必须为鱼做出适当调整;地域不同、 学情不同, 教师又怎可一意孤行!

钓鱼人都知道, 垂钓, 必须“以鱼为本” 。

二、 “吃什么” 与 “学什么”

草鱼吃草、 鲨鱼吃鱼, 垂钓者必须得知道自己的目标鱼“吃什么” 。想要通过一轮弯钩与鱼儿相遇,钓鱼人必须在鱼饵上下一番功夫。一款优秀的鱼饵起码要符合种类、 味型、 态三方面要求。 即: 什么鱼吃什么饵, 种类要对; 什么季节用什么味道, 味型要对; 么鱼情用什么 “饵水比” , 状态要对。否则, 就算钓组再合适、 鱼钩再锋利,只要挂在钩尖的是“胡萝卜” , 鱼儿就不会动心。

教学亦是如此。 “学什么”终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内容的甄别与选择,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学生需要的不再是过去教师个人中意的“胡萝卜” ,甚至不是单一的“成品饵” , 而是教师在建立国际视野、把握学科本质、立足人生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出的“混合饵” ,“种类” “味型” “状态” 等元素缺一不可! 否则, 就算教


学方法再花样繁多、教学课件再美轮美奂, 也不过是 “合适的钓组” 和“锋利的鱼钩” ,注定与真正的学习南辕北辙、 越去越远。

毕竟从来没有哪个一无所获的钓鱼人会因鱼不吃饵而埋怨鱼 “听讲不认真” 。

三、 “怎么吃” 与 “怎么学”

从果腹到休闲,从野外到钓场, 在今天, 钓鱼已经从休闲娱乐发展成为具有严谨力学关系的科学体系。如今所用的渔具工艺精密,品种浩繁, 组合起来千变万化。钓手往往需要从温度、 湿度、 气压、 风力、鱼体、 密度、 生口、 滑口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钓具、 线组、饵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为了让鱼顺利吃饵, 选择, 存在于每一个环节。

而教学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学情的把握、 内容的确立、 方法的运用、 时间的调控、 节奏的变化、 氛围的烘托、课件的使用、情境的创设、 预设的推进、 生成的利用……无一不需要在瞬间做出选择。而任何一个随机的决定, 都会把后面的环节重新洗牌, 并产生无法预测的蝴蝶效应, 其复杂的程度与可能性的多样超出想象, 而教学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就像在钓鱼的 “选择” 中,一切都以利于鱼吃饵为前提,全部的努力都围绕“怎么吃” 、怎样容易 “吃” 展开; 教学中的“选择” ,也都以利于学生学习为前提, 全部的努力都围 “怎么学” 、 怎样容易 “学” 而展开。

优秀的钓手判断鱼儿“怎么吃” 的依据, 是有 “钓鱼人的眼睛” 之称的浮漂的变化, 不同的漂相代表着不同的鱼讯, “选择” 也会随之变化。 一浮一沉之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 沉沉浮浮, 亦如人生。钓鱼人把日子过成芦苇的姿态, 朴实无华、 不惧风雨, 也像极了手工浮漂的样子, 不紧不慢, 精致从容。

优秀的教师判断学生“怎么学” 的依据, 是自己的爱心、信心和责任心。 在他们的心中,有一支属于课堂、属于学生的浮漂。他们洞察一切、无所不晓, 学生的一举手、 一投足、 顿首、一蹙眉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重新 “选择” 的动力, 教师不只是课堂上系统又务实的问题解决者,更是为了别人的梦想而奋斗的人!

四、 “为娱而渔” 与 “为学而教”

钓鱼作为最古老、最广泛和最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 从未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最初的捕获只为满足果腹的需要,到今天追求与鱼博弈的快感, 一根长竿引发的乐趣, 穿越的不仅仅是千年的时光, 更是无数人的心。它静如处子般闲适, 动若脱兔般敏捷, 既有凝思布局的脑力比拼、凝神静气的耐心守候, 更有挥竿下钓、 遛鱼博弈的紧张刺激。钩尖上的小确幸, 虽然微小, 但确实能带来幸福与美好。

钓鱼于某些人而言,是运动, 是生活方式, 而于另一些人而言, 则是艺术 是超越凡

俗的精神追求。 在常人看来, 钓者的幸福也许就在满载而归的鱼护之中, 而在 “钓获放流” 的钓鱼人的心底,钓鱼的乐趣早已飞越了竿尖上的收获, “为娱而渔” , 而非 “为鱼而渔” , 看似钓鱼, 实为修心。

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似是养家糊口的职业与生计,只求在社会安身立命,但若只为此计,在当今社会中哪个职业的生财之道不比在讲台上勤勤恳恳、在教室里尽职尽责来得痛快与直接?教师之 “渔获”更非 “护” 中之 “鱼” 。

泰戈尔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 教师的情怀则是对学生这份 “野菊情怀”的关照与守护。 自由的精神、 公民的责任、 远大的志向、


独立的思考、自我的觉知……学生哪一项获取幸福的能力都需要教师如钓鱼人般凝神静气的等待, 既跳不过, 也急不来。孩子的心灵犹如构造复杂的琉璃盏, 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 像手捧琉璃盏过独木桥,其惊心动魄的程度远非垂钓中的守候能比。

从知识的积累、方法的习得, 到能力的提升、 习惯的养成, 再到文化的浸润、 持续的发展……教师为学生的付出并不是 “职业” 二字的内涵能够担当的。 “为学生的学习而教、 为学生的成长而教” , 正是牡丹江市开展 “学本式成长教育” 的初衷。

在工作中,教师以对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让学生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无限接近。在喧嚣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 遵从内心的召唤, 不为浮华所动,只愿用自己一直坚守的善意和执念,让学生飞得又稳又高,成就他们最光彩绚烂的人生。 而这种成就学生的 “钓获放流” , 就是颤动在教师 “竿尖”的满足与幸福。

钩在水里柔情舒展,竿在世间阅尽沧桑,漂在心中从容淡定,人在渔上竭智尽力。鱼竿,是钓鱼人与世界对话的作品; 学生, 则是教师对全人类承诺的答案。

古有庄子曰: 就薮泽, 处闲旷, 钓鱼闲处, 无为而已矣。

今有教师言: 立讲台, 伴学子, 教学相长, 是为人生愿。

(作者单位: 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语文教育研培部)

责任编辑 杨文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76cd5e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e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