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

2024-02-06 06:5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阳节起源》,欢迎阅读!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重阳节为避秦国兵乱而定都九月初九,后来为纪念“九九”重九而产生。据史料记载,重阳节最早的名称是“日月同辉”。在唐代,重阳登高被确定为士大夫的一项节日活动和文人墨客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一、名称由来

重阳节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古人把重阳节定在九月初九,因此重阳也被

称为“九月初九”。另一种说法:在汉代,九月九日为登高节,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山远眺、亲近自然,以超脱尘世。后世对此有多种解释。例如西汉文学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中就有记载:“九月九日,日月并升而降谓之重阳”;《尔雅》中则指出:“九月九日,日月并升”;唐代李绅《送薛涛》诗中又说:“重阳佳节,入登高”等。后来人们把重阳节称为重阳或夕阳节;或把重阳节与除夕结合起来过也称重阳夕阳节;或把重阳节作为忌日而过也叫重阳节等等。

1、因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的节日,在古代则是仅次于元旦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古代许多节日里,都有与菊花相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的习俗。在《风俗通》上曾记载,重阳节从西汉开始称为“菊日”:“……俗以九月九日为菊花之诞辰,以为宜于登高”。《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采菊东篱。”直到魏晋时期,菊花才又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植物之一,人们在这天除了食用菊花酒外,还会在房前屋后插上菊花装饰房间。宋代以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日益增多。

2、重阳(九月初九),既包含了两个“高”字,也包含了两个“长”字,是一个很有内涵古文上说:“高阳”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和平民分别在九月初九和十月初一举行宴的古老文化概念。

会,庆祝,故称为“九月初九”。这是因为重阳节是人们登高远眺、亲近自然之时,于是这一天也被称为重阳节,或称茱萸寿节、菊花节等。在古代,“菊”与“高”同在一日出生而同音,寓意“长寿”。唐代以后,茱萸已不常出现在文人墨客身上了。“重阳”一词也就渐渐淡出人们所记忆中了。但有关“九九”重阳节的传说、习俗仍时常被人们提及或传诵一时。例如:唐朝诗人杜甫在重阳节之际写下了《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赠友;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创作了五言绝句“插茱萸、饮菊花酒、插苍松、食重阳糕”等传世之作以及杜牧《过零丁洋》中唱“菊花酒、茱萸肥、枣糕香”等诗句;北宋词人李清照在重阳佳节也写下了《忆江南》《声声慢》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明朝女词人李香君亦在重阳节吟出了他对重阳佳节和游子的思念之情;明代冯梦龙在重阳佳节写下以“不到长城非好汉”为题的词……

3、重阳谐音“永”,九在数字中排行老第一,九月初九也就成了重阳节。

有句话说:“重阳节,九九重八。”九月初九重阳,寓意长久,所以叫重阳,也叫重阳

节。重阳节的传说很多:传说东汉末年,张角被曹操征伐,在渭水边与曹操相会并约定,明日登高处,遥望曹操的背影。第二天他又骑马返回,在咸阳见曹操正在乘船渡过黄河,十分感慨,就让部下把三岁的孩子送到他的身边。后来张角就把孩子托付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听闻后大哭不已,将三岁的孩子托付给了他。

4、民间也把重阳节与元旦并列称之为“上元节”,有“一元节为始,九元为终”之说。 元、明二元又称为一元之始。《清嘉录》记载:“(元正)戊辰(即)壬申,岁将终,以

登重阳台为上元。”元正又叫“上元”,元是指农历十月初十日。这是古人祈求长寿、幸福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重阳节在唐宋时盛行于民间,当时被尊为老人人节。

二、习俗


重阳节之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之俗起源于汉代重阳祭祖和汉明帝、汉成帝

登高祈福的活动。东汉时期,民间就开始盛行以茱萸的习俗,东汉后,茱萸制作工艺成熟,重阳时节成为茱萸采收和药用旺季。因此,茱萸又称“延寿客”“长寿果”。在《荆楚岁时记》中说:‘九月九日,此为重阳(也作九九),俗呼应命鬼之会’。”东汉王充《论衡》中说:‘九九重阳,日月并阳。’重阳之俗遂成为流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重阳避灾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民间在重阳节还会举办一些活动: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以求避灾消灾;一些地方还会举办庙会、聚会活动等。

1、插茱萸避茱萸是茱萸的别名。

因茱萸入药,又名木萸、小茱萸,古人在重阳节插茱萸,以求避邪祛灾。又因茱萸花期

长,花开之时满山红遍,故有茱萸红遍山的说法。茱萸有两个主要的品种,一是紫茱萸,另一种则是红茱萸。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茱萸的记载:“九月九日,士女户中采茱萸枝插于堂,其色赤,名曰‘朱砂红’。”所谓“朱砂红”就是在秋季采摘的茱萸枝所制成的红果。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茱萸有详细记载,并说“茱萸以果实入药,其味辛温,功同辣椒”。据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茱萸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果实、中药材和蔬菜果树,其果实成熟后可作药用(药酒)以延年益寿。

2、饮菊花酒民间重阳有登高的风俗,“高处不胜寒”。

古人认为饮菊花酒能清肝明目,延年益寿。重阳饮菊花酒始于东汉,当时人们对菊花酒的

酿造工艺和方法已比较熟悉,到了唐代,这种饮用菊花酒的风俗更加盛行。宋以后此俗渐渐衰落。据《酉阳杂俎》记载,重阳饮酒最早起源于南朝宋文帝萧纲。他与妻子游秋山时,偶然间看到菊花盛开的美景,就随手摘下几朵送给妻子饮下,以此祈求夫妻二人身体健康。后来人们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饮菊花酒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表示对妻子的爱戴和敬仰之情。

三、赏菊和吃菊花糕

唐代,重阳节有赏菊、吃菊花糕之俗。菊花糕,也叫菊花糕或菊花糕。原料主要是菊茎、1、“重阳”是个登高的节日,人们认为这一天登高是为避灾,所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唐代,重阳在长安流行一种风俗,人们九月九日到郊外游玩,赏菊饮酒。人们在观赏菊花

花瓣、糖、油。因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颇受人们喜爱。

的同时,也吟诵诗人的诗句,以寄衷情和怀念之情。人们把这个习俗,与“敬老”结合起来,于是,这一天也成了老人的节日。《礼记·月令》载:“九月九日……以茶事老”。这一天也叫“敬老节”或“老人节”。到了宋代就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来“重阳”又被定为老人节,一直沿袭至今。

2、“重阳”一般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代在九月九日的时候才吃菊花,吃的时候要切成两宋代有重阳吃菊的风俗。其做法是:将菊花花瓣剪碎,与糯米、大枣等做成糕;再将其捏半,以祭祖先。

成菊花花纹,切成片状,放入锅中用文火炒熟;然后放入碗中,放入白糖、饴糖搅匀,再将菊花花瓣合在一起用刀切成片,最后放在锅中蒸熟。宋以后,九九重阳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文人墨客纷纷以菊花入题,吟诗作赋;文人墨客到了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为主题游玩采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3、相传吃菊花糕能避瘟疫,重阳节食菊花糕,不仅吃得好还便于携带。

菊花糕因其形状似菊花而得名。菊花糕的历史悠久,据《汉书·王莽本纪》载:“王莽即

位,改元九为天德元年九月九日,以九月九日定王莽年号”。后改为重阳节(公元1121),阳吃菊花糕以避瘟疫。从此,便沿袭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7fcc7e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