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教学方法

2022-03-22 23:33: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教学方法》,欢迎阅读!
诗歌散文,教学方法,中国,古代,主要

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要教学方法

(一)讽读语感欣赏法(以《将进酒》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通过抑扬顿挫的讽诵,借助语感来阅读欣赏诗歌散文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吟咏诗韵,因声求气,由表及里,由实而虚,感受诗歌的旨趣。下面我们看看这种教法的一些要义。 2、要义:

1)因声求气,至乎其域 2)倚气入情,归乎其心 3)缘情绎义,顺乎其旨

3、用法指要:本法一般通过三读来完成。

1)读声韵。要求读准字音,读稳韵脚,读出轻重缓急,形成诗句的回环之美。 2)读节奏。要求把握节拍,读好停顿,读出抑扬顿挫,形成诗意的缠绵之美。 3)读辞气。要求读准语调,读对语气,读出喜怒哀乐,形成诗情的奔放之美。 4、讽读欣赏法的教例:《将进酒》教学:

1)一读声韵:把握《将进酒》的韵律,读出诗歌的回环之美。 2)二读节奏:读出诗意的缠绵之美。 3)三读辞气:读出诗情的奔放之美。

(二)阅读互动欣赏法(以《长恨歌》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 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读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

2、要义:阅读活动带来主客双方的变化。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爱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

3、用法指要:读认——读审——读创。


1)读认 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的文化内涵。 2)读审 主体用自己原有的文化贮备观照读认到的文化部分。

3)读创 主客两种文化成分,通过激烈的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并由此孕能出新思想。

(三)阅读观照欣赏法(以《春江花月夜》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 观照,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我们把这种方法借用来进行阅读欣赏诗文,观察认识事物,称为阅读观照欣赏法。 2、要义:包括观、照两个方面

观:就是看,看诗文中歌写了哪些内容,把内容要点提出来,分清哪些是主体,哪些是背景物。

照:就是把看到的主体事物放到特定背景下来分析、比较,洞察其中的意义。这里的背景包括自然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3、用法指要

观文:仔细阅读诗文,看写了哪些内容。

照义:1)把诗文各部分合在一起思考,全文写的是什么;2)把写到的主体事物分别放到文中反映的自然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下,来思考内涵 4、教学示例:《春江花月夜》教学融 (四)阅读参悟欣赏法(《游沙湖》教学)

1基本理念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法让学生沉浸其间,通过自己的设身处地地思考,辨析,会文悟道,形成智慧。

2、要义: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不同于以往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主要依靠老师设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真悟。

3、用法指要:发现问题——形成情境——参透领悟 4、教学示例:《游沙湖》教学

(五)阅读探究欣赏法(以《项羽之死》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 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鉴赏激情和生发具体的阅读欣赏目标,由此引出具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诗文的方法。


2、要义 问题情境;探究活动;阅读欣赏 3、用法指要

阅读鉴赏流程: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搜集证据——表达解释 学习形式:课内发动,课外进行,课内评价 4、教学示例

以《项羽之死》为例来讲阅读探究欣赏法。 5、教学演示:

(六)默读涵泳欣赏法(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为例)

1基本理念 古代有一种议论性散文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说理,具有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熔形象、情感、哲理于一炉,诉之于人的思想内涵是理,摄人心魄的力量在义,而统合义理的则是词采文气,因而,形象之中包容着一股沉浑的气运,负载着饱满的义理。阅读欣赏这类散文,需要静观文本,仔细体会形象与寓意、文气与义理相互交融的特点,沉潜雨文本之中,调息涵泳,从文气的猜读中揣摩义理。这种阅读欣赏方法叫做“默读涵泳欣赏法”。 2、要义:沉潜涵泳,静观默会

3、用法指要:静观文本,默理文气;接通意脉,寻绎义理 4、教学示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870b6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