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2022-12-31 14:2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京师范大学简介》,欢迎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发布时间:2009-5-14 17:10:10 文章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次数: 24998 [ 字号:大中小]





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

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旧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并为今后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陈鹤琴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吴贻芳、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家大师曾在此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995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4103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4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329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2人,副高级职称842人;专任教师1791人,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名,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5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4名,江苏省特聘教授4名。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213人(不含独立学院),博士研究生963人,硕士研究生6881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725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5000余人。


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1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04.46万册,电子数据库71个。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211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0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覆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覆盖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9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本科专业8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学科已涉及文、史、哲、教、理、工、经、法、管、农、医、艺等门类。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各1个,以及4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目前拥有重点研究机构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1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十一五”以来,学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授权专利35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79576046c85ec3a87c2c5a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