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体验感悟

2022-03-27 20:1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亲历体验感悟》,欢迎阅读!
亲历,感悟,体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亲历 体验 感悟

作者:胡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5

当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的时候,问题自然会多起来,便会有问不完的老问题和新问题。这种现象也正是作为科学教师长期期盼得到的结果。于是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是理所当,但是这样,学生只是知识面得到拓宽,兴趣只停留在求知的层面上,缺少探究的欲望,只知问而不会去探究。科学课不但是把学生引向无边的科学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要从小注意培养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主动去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所以我们在接球的同时,还要想再踢球”,并要踢好。

作为教师,我们已经习惯于讲解,常常会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自觉地给予解答,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很多自己探究的机会。笔者尝试从的位置走向的阶梯,每次当学生问问题时,都多了一层思考——可不可以让他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往回踢的渐渐多了起来。如你自己想?”“你可以这样做试试看!”“问得好,能不能自己想个方法研究一下?”“我想你这样做肯定自己能知道结果!”“这问题我也不知道,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吧!”……

一般踢回去的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去积极迎接传回来的”,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主动去研究,探究的兴趣浓厚,结果会有很大的收获。比如,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一个孩子就问竹管里有什么气体?”的问题,在学生学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自觉的迁移和运用。灵机一动,何不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既给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又是对学生的一次检验,一举两得。于是反问了一句你们认为竹管里有什么气体?”“可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那你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你要什么仪器老师可以给你提供?”。学生取来了竹子,实验就这样开始了。操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竹管太细,木条放不下,需要把气体取出来,还要保证气体的纯净性。学生着急之情溢于言表,请求老师给予支持。经过引导,学生在池塘用排水节气法完成了气体的收集,经过接下来的实验验证,得到竹管里是二氧化碳的结论。

当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已知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尤为突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我接着又传给学生一个”:“老师以前从书上知道竹管里的气体是空气的知识,而你们的实验却是二氧化碳,是书本错了还是你们的实验出了误差,你们能继续研究找一找原因吗?”并补充一点如何检验石灰水中的混浊物是否是二氧化碳所致的知识。学生经过检验,确认竹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于当时取竹子时是傍晚,他们首先从时间因素去找原因,取来一天中早、中、晚不同时间的竹子来做实验,学生这种思维的严密性,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经过实验发现一天中竹子里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当学生把实验的结果向我汇报时,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还是有其他原因?首先检验他们的实验,发现学生力气较小,用小刀采的都是嫩竹,是不是这儿有问题?我取来一根成竹,继续让他们实验,结果里面的气体和空气没有什么区别。最后他们得出嫩竹里是二氧化碳,成竹里是空气的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兴奋了很久。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需求时,思维是活跃的、态度是积极专注的、心情是愉快的。

踢回去的的第二种的结果是没有回应,一般这种情况比较多。形成这种现象大多都是一些操作性不强,只能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的内容,大部分也都是课堂上提出来的当时来不及解决的问题。教师除了细心和耐心外,必要时还需要鼓励性的给予一些任务,并注意评比激励,也会受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贴好这脚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能还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充分让他们在自然科学的园地中实践、探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03feb7910ef12d2af9e7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