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感慨再也回不去的那种熟悉的生活

2022-04-10 14:2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 ------感慨再也回不去的那种熟悉的生活》,欢迎阅读!
读后感,乡土,中国,感慨,再也

《乡土中国》读后感 ------感慨再也回不去的那种熟

悉的生活

summary:在城市生活了19年了,每每思念农村的生活,感慨那时候的时间很慢,春天可以去看花、夏天可以去收麦、秋天可以去摘果、冬天可以靠在玉米秸秆上,听老爷爷讲:年老子和日本鬼子打仗的时候……”。有幸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让自己的思绪彻底飞了起来,有感而发。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合大学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整理写就、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约六万字)

在重刊序言中,费老说了成书的因由:当时在大学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教材,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觉得有意义的课题。无所顾忌的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一面探索一面讲,费老提出的观点完全是讨论行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感觉费老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认识鞭辟入里,其中读到论述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更是感触颇多。诚然,中国社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土地为最重要的价值载体的文化确已在我们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主要由汉族聚集所成的农村里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农村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费老在书中给中国农村的定位依然适用。读来不禁为老先生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我是1999年从农村考入西安的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的在城市里面工作、生活。从小生活在华北平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村子超过两千人,我有幸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三乡五里的人基本上都认识,见面打招呼、逢年过节的风俗、集市、长老制(大家族控制)等情况,与费老文中提到的非常吻合。

全书读来,感触最多的就是提到的中国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中国农村是自来熟的人的聚集地,村民之间很少使用契约、合同等城市里规范的文本,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借钱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当然也就有了民间借贷,也就有了很多纠纷)。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是城市里左邻右舍均不认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人们从出生开始,除了少部分人因升学、工作等原因离开(这部分人退休后大部分也会回归农村,因为祖坟在哪里,也就是根在哪里),绝大部分人从生到死均在这个村庄度过,每个人的一生像镜子一样,别人看着你长大,你看着别人老去,对周围(甚至三乡五里)每个人的性格、每家的具体情况甚至每家的亲戚都了如指掌。


可能因为这种熟悉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成本(消除戒备心理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钱等成本)大家彼此之间做事很放心。这与城市里面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有厚厚的墙壁相隔,人心之间缺乏一种相知、熟悉,再加上城市里面人的流动性较大,人与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壁垒,始终保持戒备。

解放后,因执政需要,人为造成了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割,且这个分割正有拉大的趋势。城市中积攒了较多的物质财富,然而城市人却有更多的担忧。农村因为土地的天然优势,基本上能够实现吃喝自给自足,这些造成了生活方式或者文化的差异,验证了费老所说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纵向上是历史趋向,在横向上确是农村和城市的表现。正因如此,农村生活不紧张但也不清闲,农村人从来不会像城市人那样每天看钟表安排日子,他们农忙的时候早起多干一些,农闲时多睡一会,无碍生活的继续,如若城市人也这样干的话,我想失业是必然的结果。费老对社会的划分横向表现为农村和城市的差异,我感觉也是因为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团结是不同的,在农村,人们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所谓的一家子、五福之内等(现在有所弱化),虽说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也有些时日,但在农村宗族观念还是一种强势的存在,谁和谁是一个家族的,自己家和谁家是一个祖坟,哪家有事出多大力基本上都是有章法的。农村社会的团结力量依然更加偏重人情味,此点不同于城市里面公司、社区、志愿等构成的团结力量。

传统农村社会日常的请人办事是不太需要送礼的,基本上是找一个有名望的人邀请两家坐在一起吃个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把需求提出。在中国的传统农村里面大家都是通过相互之间人情所维系(通过记住别人的好处,对自己的帮助等),人与人之间很多交往就是通过

人情,你送我一个人情,我还你一个更大的人情,这样不仅仅自己心里的人情债偿还了,而且对方心里还有一种需要在未来返还多余债务的感觉。费老认为这也是农村社会维系往来、维系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面讲日本人关于的时候说:在工人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巨大的欠恩感推动每个日本人竭尽全力以求报恩。中日同在东亚儒家的大的文化圈子中,虽说中国人没有日本人那么强烈的以报恩于万一的心理负担,在中国农村里面但有恩与自己的人需要时还是会提供帮助的。在很多的时候,所谓基于人情所做的分析并不是过于拘于理性的,对人情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和数字衡量,但大家心理基本上有一个关于人情大小的标准。此点与城市区别较大,在城市里面多是理性的交换,可计算的交往。毕竟城市里面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在交往过程中,秉持的是双方均有利的原则进行的,所以在交往前,双方都会在内心先行计


算一个所得利益。如果农村人们之间也如此的话,周围的人都会认为此人没有人情味,慢慢就没有人与之来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书中,费老写到:我常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地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家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居,到了街集上才是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中华书局20134P88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来到了城市,农村人口变得越来越少,同时伴随着城市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信息的爆炸式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受到了冲击,但农村依然顽强的维持并发展着固有的结构和秩序,在农村还是由人多势众的大的家族把控着,也印证了费老在书中所说的,依旧是人情与长老制的延续,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仍旧是熟人社会的佐证。 费老《乡土中国》字数不多,篇幅不长,读之不仅不乏味,且兴趣盎然,盖因所包含的内容确实极深、极广,我不能理解其万一,仅将对其中所说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的论述,整理了一点点微薄的感想,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对人有所启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1387cc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3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