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

2023-04-21 20:2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论》,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音乐,中国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文化概论》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各具特色,深入认识、了解、挖掘、保存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内涵和美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品种纷繁: 1.民歌,而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囊玛”“堆谢”“弦子”以及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踏歌的形式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又各具特色,深入认识、了解、挖掘、保存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内涵和美学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古夏商朝时期与中原音乐有相互交流。史书所载“四夷舞 ”,即周朝列人宫廷的周边少数民族乐舞。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记述当时荟萃洛阳表演的四夷舞有东夷的《矛舞》、西夷(羽舞》、西南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等。 汉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和西部少数民族之间及中亚各国之间的交流,曲项琵琶、竖箜篌、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相继传入中原各地区。到隋唐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为突出,九部乐、十部乐中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均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龟兹乐在少数民族中最为杰出。 元时期瓦肆、勾栏是各地民间音乐活动的中心,诸宫调、鼓子词、杂剧、细乐、清乐、达达乐等等乐种几乎都是“南北合套”的结果,集中地体现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汉代的刘邦“数观其舞,后令乐工习之”;唐代的唐太宗、唐玄宗本人都酷爱音乐;清代的康熙与乾隆等处于社会的高层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他们祭祀、宴飨、朝会、礼仪服务的工具。从民族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保护、发展和国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品种纷繁: 1.民歌。民歌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体部分,是各族人民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的集体创作,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集中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性格、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歌唱的内容包括历史、神话、宗教、传说、生产劳动、爱情等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值得一提的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拥有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学者“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的谬论,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具有固定或较固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有25个民族。 2.器乐。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琳琅满目,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代表乐器。据统计,我国共有

.




民族乐器约700多种,而少数民族乐器就有近500多种,遍及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伴随55个民族的生产劳动、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人际交往、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及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反映着各族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着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歌舞。少数民族是歌舞的海洋,一般可以分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大类。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苗族与瑶族等南方民族的“铜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都是属于鼓舞的形式;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三弦舞”“月琴舞”、锡伯族的“贝伦舞”、哈萨克族的“走黑马”等等都是属于跳乐(或称跳月)的形式;而壮族的“采茶舞”、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囊玛”“堆谢”“弦子”以及维吾尔族的“赛乃姆”等都是载歌载舞的踏歌的形式。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遭遇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功利思想直接浸染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随着快步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振兴民族经济的同时,人文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也在被同化,而且必将越来越迅速。有学者认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增多,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民族差异的东西越来越少,各民族具有鲜明特征的东西会越来越淡薄,民族文化会随着大一统社会的产生而逐步消失。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在自己文化根基上的发展,而且异类文化的碰撞能相互间向对方输送崭新的文化基因,从而增强各自的发展力,虽然形式变化了,但是民族审美标准、民族情趣没有变化,“DNA”的核心没有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把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认识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突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总跟在别人后面永远都不会有超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内部文化凝聚力和外部文化保护的呼声支持下,各乐种、曲种和音乐形式不但重新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将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体现自身拥有的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袁炳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编撰工作[J].艺术,19973. [2]伍国栋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版社,2006. [3]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季刊),20063. (作者简介:肖 瑾(1975.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讲师,湖南文理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视唱练耳。)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e303bb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