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颗糖豆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2023-01-21 23:0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颗糖豆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欢迎阅读!
陶行知,糖豆,教育家,著名,我国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

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 “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


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正面教育。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使孩子知错就改。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多些奖励少些惩罚,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树立的观念。

与孩子平等对话。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样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e4731cc281e53a5802ffb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