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

2023-01-07 21:36: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欢迎阅读!
仁义道德,伪善,衡量,刻意,手段



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

一、

伪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习惯性的拿善良当幌子,哪怕他去救助弱者施舍善良,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以满足自身名利为真实目的。

而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善给弱者,但是在必要的时刻,也会牺牲弱者的尊严以及利益来满足自己。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了人性的现实与丑恶,充斥着对于人性嘴脸的批判,其中有一篇小说叫《药》,就是一个带有批判精神的作品。

这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有一个人物叫夏三爷,是革命者夏瑜的叔叔,夏三爷就是一幅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做派,成功将自己装扮成了众人口中的“大好人”

比如有一次,当夏三爷走在河边,看到有人抓了一只麻雀,于是给了一两文银,从卖雀人手中买来麻雀,随之放生,旁人看了之后,直夸夏三爷是大善人。

这是多么和谐而又美好的一幅画面,但可怕的是,夏三爷的善良只是饰演给众人观看的伎俩,其目的只是为了博取众人的信任,获取一个仁义道德的好名声。

这样的人会在生活中行使善良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关键时刻也会不分青红皂白,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就像他对于侄子夏瑜的态度。

《菜根谭》: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

夏瑜是一个革命者,作为知情人士的夏三爷为了避免殃及自身,主动去报官,保全自身性命的同时,还得了二十五两雪花白银,导致夏瑜被推上断头台。

在关键时刻不分青红皂白,没有真正的仁义对错,摆出一副大义凛然,大义灭亲的精神,最后得了一个名利双收,却丧失良知的结果,这就是伪善者的典型作态。

道德本身是衡量人心的标准,但是却成了小人道貌岸然的借口;良知本身是为了权衡自己做事的底线,但是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卖弄伎俩的手段,世间这样的事情太多,而因这些事情受伤害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就像曹操,表面上尊迎汉献帝,实际上却是为自己打算;武则天,为废太子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实际上就是想取而代之,自己当家作主。

人人皆有私心,这并没有错,但错的是如果不顾人生大义,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赢得自己的名声而伤害他人,这样的手段纵然能让自己一时得利,但是这样背离天道的举动,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

最后在抹灭了人性良知的同时,也让自己尝试了恶果。








《菜根谭》: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 二、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勤奋的人应该在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和信义上下功夫,可是世俗的人只是依赖勤奋摆脱自己的贫穷;节俭的人应该把金钱和利益看得更淡薄,可是世俗的人却偏偏假借节俭来掩饰自己的吝啬。

勤奋、节俭,这都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但是到了小人那里却成了徇私舞弊的借口,这是可惜,也更是可悲。

本来应该是人人奉行的道德准则,却成了小人刻意标榜的工具,这岂不是悲哀?

晋献公俘获骊姬之后,将其纳为自己的宠妃,生下一个儿子叫奚奇,晋献公私下跟骊姬说: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申生,立奚奇为太子。

骊姬心中当然愿意,但是她并没有当场答应,甚至假惺惺的表面称赞太子仁义,但是背后却暗中污蔑太子,趁着晋献公外出打猎时,诱骗太子申生去祭祀生母,当申生将祭祀的供品带回来给晋献公时,骊姬偷偷在祭品中下毒,以此嫁祸太子。

最后太子被迫自杀,奚齐被立为新太子。

骊姬陷害了旧太子的同时,还在晋献公面前树立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好名声,自己本身是一个“行害人”,最后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受害者”,这就是典型的伪善事例。

晋献公并不知道骊姬的诡计,反而被骊姬的行为感动的一塌糊涂,认为骊姬替自己着想,至还维护旧太子的名声,俨然一个大公无私的“贤妻良母”

《菜根谭》:衡量行为的仁义道德,却成了刻意伪善的手段

而这一事例也代表了生活中大多类似的现象:有一个单纯的受害者“申生”,也有一个表面善良,但背后邪恶的“骊姬”更有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只看事物表象,听取一面之词的“晋献公”

这就是伪善的卑劣与可怕之处,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时,一来要抛弃伪善的手段,不要因一时得失而用尽狡诈;其次,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当一个被世俗表象迷惑,只听信片面之词的庸者。

因为在当事人受伤害的同时,错误的是主观行使奸诈手段之人,但那些轻信片面之词,以表象判定是非的人,也是逃不开的“帮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91155d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