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

2022-04-01 01:17: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欢迎阅读!
中国,诗歌,古代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豁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语点拨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意思是说只要怀着轻松豁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讨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红体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思考: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

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豁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


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中国古代诗歌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中国古代诗歌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国古代诗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拓展思

* * 文学常识 苏轼 写作背景 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江听江声。 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 长恨此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99fff02650e52ea551898f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