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柏坡”建设掀开平山发展新篇章

2023-03-28 13:05: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西柏坡”建设掀开平山发展新篇章》,欢迎阅读!
大西,平山,柏坡,新篇章,掀开

“大西柏坡”建设掀开平山发展新篇章

如何整合资源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拉动三产崛起,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当平山在探索之时,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大西柏坡”的战略构想,通过35年的努力,使西柏坡开发建设进入全国红色旅游一流水平,到2015年实现游客超千万、旅游和相关产业带来的收入达到100亿元。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催人奋进。平山干部群众以“大西柏坡”建设为契机,揭开了平山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大西柏坡”建设将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坦途

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决条件。“大西柏坡”交通体系不仅把平山23个乡镇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将进一步畅通平山同外界的人流、物流通道,为平山发展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平山县积极配合石家庄市交通部门编订了《“大西柏坡”区域公路网规划》,规划紧紧围绕“116带”的大旅游格局,以西柏坡为中心建设西柏坡至平山、周边县市及旅游景点的半小时交通圈和西柏坡到石家庄、机场、阜平、五台山的1小时交通圈,形成以“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络和“二环两联”区域旅游路网为主干的“大西柏坡”旅游高速路网圈;规划建设贯通的西柏坡高速公路,区域主干线达到一级路标准,各旅游景区、产业区、新民居示范村实现二级公路通达,特殊地形三级路通达,所有景区道路通畅。

平山县还积极实施、跑办、谋划交通项目,充实大西柏坡建设项目库,目前,已确定交通项目25个,总投资131.6亿元。

其中,西柏坡高速公路现已开工建设,将结束西柏坡和平山不通高速的历史。同时,高速通车后将与有关部门协商,开通市区至西柏坡景区的旅游专线车,解决到西柏坡乘车不便的问题。环湖路全长80公里,除一部分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外,其余全部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建成后将形成连接中共中央旧址、解放军总部旧址、西柏坡纪念馆、领导人故居、西柏坡温泉城、平山革命历史陈列馆等旅游景点的循环旅游专线。环山公路全长210公里,全部建成二级公路,建成后将连接中山国遗址、天台山、王二小故居、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旧址、晋察冀边区司令部旧址30多处景点。

此外,该县还积极跑办张石高速至西柏坡一级路连接线、古月至西柏坡公路改建、庄庄通工程等项目,努力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使平山以西柏坡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实现与山西佛教文化、太行山旅游带、环京津旅游圈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建成世界知名的旅游线路。

平山将真正树起一块金字招牌

“大西柏坡”建设就是围绕做大、做强西柏坡红色旅游,实施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形成集教育、旅游、休闲、度假、健身“五位一体”红色旅游文化胜地新格局,打造全国一流红色品牌,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目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制定的“大西柏坡”建设发展规划方案,已经通过专家组评审。《大西柏坡发展建设规划》以“一抹红”带出“七彩”,从五个方面把西柏坡景区建设成为主题型红色旅游地:从“旧址”参观为主,向“重大事件、领袖活动等主题型非物质文化及其场地”为主转变;从“一个个红色旧址散点”向“西柏坡中央组织系统(红色文化)、西柏坡村落组织肌理(民俗文化)及其山水环境(风景名胜)”地域系统整体转变;从“领袖、旧址”向“领袖、旧址、山村、人民”进行扩容与延伸;从精品小山村(西柏坡)到特色大景区、再到国家级特色精品主题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旅游设施要素链、特色旅游服务形成高美誉度、高旅游价值的红色旅游大景区。

全面启动西柏坡旧址恢复。平山县精心部署、迅速行动,抽调了宣传、建设、党史、文物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攻坚小组,加班加点深入乡村,对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平山驻扎情况进行了实地查证。几经落实,共发现旧址有34处,分布在县内滹沱河两岸9个乡镇、28个村庄。本着修旧如故、展示历史、建以致用、注重节俭、科学规划、分批推进的原则,中央办公厅办、中宣部、人民日报社等第一批18处旧址,将于201151日前完成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61日前完成陈列布展,71日全部对外开放。

建设全国一流的干部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西柏坡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同省、市有关部门沟通和到井冈山干部学院进行考察,初步形成了西柏坡干部学院规划,正在进行选址工作。同时,投资2.1亿元的河北外语翻译职业学院西柏坡校区完成选址;投资3亿元的河北邮电职业学院西柏坡校区正在选址。 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跨越

平山县拥有独具特色的“红、绿、古、温、特”旅游资源。多年来,平山旅游业小打小闹,景区、景点各自为战,没有发挥巨大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西柏坡”建设为平山旅游业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将逐步改变平山“钢、电”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29日,平山县召开了旅游发展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从明年起,该县将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引导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面。平山县将旅游企业列入“金融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范围予以扶持。对符合小型


微利企业条件的旅行社,按20%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对新增加和更新的高级旅游客车,在3年内客运附加费按全额的50%征收,淡季临时报停营运期间免收运输管理费。平山还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创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等方面加大创优奖励。对新评定为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点)的,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和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评定为五星级的宾馆,给予30万元奖励,评定为中国白金五星级的宾馆饭店给予重奖。

平山县围绕“大西柏坡”旅游区构建,开工和谋划了29个旅游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3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和计划年内开工的项目18个,总投资51.1亿元,正在积极谋划和计划实施的项目11个,总投资184.42亿元。1-9月份共完成投资5.1亿元。截至10月上旬,平山全县游客量达480多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1.57倍,预计年底将突破500万人次。2015年,平山旅游市场规模将得到质的飞跃,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力争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6%。同时,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每年新增旅游就业3000人次以上,成为全国旅游强县。

“大西柏坡”建设将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平山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从水帘洞旧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殷商,一直到隋、唐、元、明、清,历朝历代均有文化遗存,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大西柏坡”建设为平山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一扇快速发展的大门。

西柏坡红色经典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初步完成。项目规划投资40亿元,在西柏坡镇东柏坡、夹峪一线沿湖地带,占地3741亩,以“三大战役”实景剧演出基地为主体,突出西柏坡红色文化主题。整体区域划分为十大板块:通过汇集党史和军史上的重大事件,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再现我党波澜壮阔的成长与战斗历程;大型综合晚会以三大战役为背景表演;配套建设接待服务区等旅游消费场所;大型游乐场;综合立体影院(4D影院);领袖山等。目前规划已经完成,正在报省政府批办。

“大西柏坡”建设促成“战国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提前完成。“战国中山国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五年,928日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评审,目前正在准备上报国家文物局,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另外,西柏坡生态环保影视基地完成规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6000余亩,包括综合服务中心,影视制作、爱国教育、动漫创意三个基地以及文化、民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休闲娱乐、绿色生态农业采5个功能区。为庆祝党的90华诞,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西柏坡》也在加紧进行。电视连续剧《西柏坡》剧本已经完成。平山县还策划了“平山??西柏坡发展讲坛”、“2010西柏坡文化旅游节”。

“大西柏坡”将大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平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深山区交通不便,村庄分布零散,经济发展滞后,一直是平山统筹城乡发展的“软肋”。“大西柏坡”不仅改善了山区交通状况,打开了山门,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平山建设特色小城镇的新思路,为统筹城乡发展找到了一条捷径。

打造西柏坡红色小镇。平山县投资10万元聘请河北信达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了《西柏坡红色小镇建设规划》,拟定了 “一区三点”的建设格局。“一区”即镇中心区,由西柏坡、东柏坡、梁家沟、陈家峪四个村组成,447户,1476人。“三点”即在镇中心区东西两侧共建三个中心村。一是霍家沟村东,合并霍家沟、讲里、西坡三个村,300户,884人;二是在盖家峪村东,合并夹峪、盖家峪、柏里三个村,418户,1270人;三是在燕尾沟村东,合并北庄、南庄、西沟、通家口、燕尾沟、窑上合六个村,754户,2506人。通过跟华润集团项目组接洽,霍家沟中心村将于2011220日动工,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工程,201171日前第一期工程完工。

建设温泉特色小镇。由国大集团投资,聘请北京梁开设计院规划设计,计划投资30亿元,规划占地3000亩,位于温塘镇楼家庄村。

平山还创造性开展以强带弱、联村建设工作,初步制定了建设“大马冢”规划。以北马冢为中心,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引导西部6个村群众逐步向北马冢搬迁。突出以强带弱,扩村增容,使群众共享北马冢村现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同时,合理配臵、最大限度利用当地资源,实施特色产业带动,实现北马冢村产业转型升级和6个村脱贫致富。第一步计划先搬迁120户。

另外,以驼梁、天桂山、?^?^水等景区为中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也如火如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155abef121dd36a32d82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