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与幸福的关系

2023-04-11 11:2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信仰与幸福的关系》,欢迎阅读!
信仰,关系,幸福

论信仰与幸福的关系

论信仰与幸福的关系

导读:在构成人的幸福感的诸要素中。人类的信仰对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信仰,幸福,源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构成人的幸福感的诸要素中,人类的信仰对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论文参考网。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理论、学说、主张、主义、宗教等的信服、敬仰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有两层含义。是信任和信念,是仰慕和追求。由此,信仰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相信;二是仰慕;三是加入追求行列,并为之奋斗终身。 信仰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始信仰。这种信仰以灵魂观念为核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特征;二是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以神的观念为核心,以主神崇拜为特征;三是哲学信仰。这种信仰以人自身为核心,以真理、主义、学说崇拜为特征。其间尚有大量的非此即彼、或此或彼的中间环节,以及由这些形态衍生的信仰现 象。”[1]

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信仰的作用决定了信仰是幸福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为在茫茫宇宙中短暂有限的人生,建造一个确定的精神家园,让人充满诗意的栖居这种精神家园是人创造和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观凭借和心灵依托。它负载着和支撑着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生活、审美享受,满足着人心灵的发育和成长,保证着人心灵的滋养和健康,决定着人的生命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决定着人是否幸福或幸福的程度。

()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和一套有关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以便让人生活在合理的社会之中,过一种有秩序、有道德、明是非、辨善恶的社会生活。信服和尊崇这种社会模式和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的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就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其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由此,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2],从而获得幸福感。

()在彼岸世界或精神领域为人们设定一个终极性人生目标,让人们终身去追求。信仰的确立, 在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即终极性人生目标的把握。恩格斯说: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3]。当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到来时,由于原有的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4]。这些都表明,信仰(包括它的特殊历史形态宗教)是以人而不是神为本质的,它实际是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反映和表现,是人对自己生命、生活和前途的选择,有了这种选择,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据,感情、心灵就有了寄托,就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幸福的感觉。

以上说明,人的幸福感常常依赖于人的心灵的完满,来源于人的信仰的确立。 三、信仰的力量决定了信仰能始终给人以幸福

作为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具有特殊的力量: ()信仰可以使精神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驱动着和引导着人们沿着幸福之路前进。比如,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其深刻根源在于他们具有伟大的性格,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希望并坚信着穷苦人的世界的到来。这种最朴素、最现实的信仰,最集中、最高度地体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谋求翻身的愿望。这种愿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并将其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招引下,他们才显得如此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而且,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更是伟大的乐观主义者。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生命无疑没有任何幸福可谈。 ()信仰可以使人在困难中仍然感到幸福无比。这种困难,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是逆境。顺境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而逆境则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坚守心中的信仰,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的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5]。这些伟人正是因为胸怀伟大的信仰,从逆境、困厄中奋起,才写出了辉煌的传世之作,同时也体验到了逆境中特有的幸福。

二是苦难。有时,苦难能够催生幸福,幸福反过来又能够使人感觉苦中有乐,这其中的缘由仍然归根于信仰。论文参考网。比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和董永,寒窑虽破却感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因为他们坚信忠贞不渝的爱情,爱情的力量使他们虽处凄风苦雨却仍能感觉温暖如春。又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虽然吃着红米饭喝着瓜汤,把野菜当干粮,把干稻草当棉被,那种苦难日子可想而知,但因为有毛委员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他们心中装有伟大的主义,便感觉餐餐味道香心里暖洋洋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当属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长征中牺牲的人是难以统计的。过雪山时高寒缺氧,经常有人坐下就起不来了;有的战士还要用担架抬人,其负重更难以承受;有的人为背战友而自己倒下。过草地时,有的人为救助陷入泥沼的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这样一则资料:

在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红军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例如,宿营的时候,大家高声要求蔡畅同志唱歌。蔡大姐笑着站起来,为大家用法文演唱《马赛曲》。她的铿锵有力的歌声感动着每一个听众。毛泽东提议文学家成仿吾讲故事,成仿吾从容谈起他早年的文学经历,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经过。红军战士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是在课堂而不是在潮湿寒冷的草地上”[6]。这说明,在很多时候,信仰成了人们最后得救的希望。在享有平庸幸福的人是很难自觉地去信仰的,没有深入的信仰也很难有大的心灵造就。人类本质上是无法依靠自身而走向完美和喜乐之境的,而信仰就来自于这种内在的需求,来自于这种崇高美好的盼望。一旦找到了真正的信仰依托,人们也就不再有缺乏枯竭的时候,因为他们已发现了生命的源头。

三是贫穷。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自由之路》一书指出:贫困固然是一种极大的恶,但也不能说物质上的繁荣富庶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善。只有当物质上的繁荣富庶成为推进其他属于精神生活的更高的善的手段的时候,对社会才有真正的价值。这就是说,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但物质生活资料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在同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活如信仰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成其为幸福的物质基础。反之,在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只要人们满怀信仰,豪情万丈,斗志冲天,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寻觅或心理宇宙的充实,人们仍然会灵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到精神愉悦,感情快乐,思想解放,心灵满足。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价值观统一,信仰坚定,人们的言和行能达到一致,并且农村有人民公社,城市有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2a30fc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