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鉴赏

2022-09-03 17:1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昌龄《闺怨》鉴赏》,欢迎阅读!
王昌龄,鉴赏

年代:

王昌龄——《闺怨》 内容: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欣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欣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6a473f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