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 优秀公开课教案

2022-09-24 05:07: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春》 优秀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
朱自清,开课,教案,优秀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自然风光的秀丽 2.揣摩语句,熟悉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表达 3.善用修辞,明晰文章谋篇布局,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语句赏析,感受散文的魅力,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作用与表达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备受广大中小学生欢迎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大家熟悉吗?每次在决赛对抗的时候啊,往往都会进行一个叫做“飞花令”的环节,那就是以一个字作为主体,其他人要背出含有这个字的诗句,那么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来回答。(书写“春”

--学生背诵含有春的诗词句,如《忆江南》《咏柳》等······

通过刚才同学们回忆背诵的诗句,我们能够窥探出“春”在古人眼中的样子,那在近代作家朱自清先生眼里,“春”天又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2页,给大家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词语。同时边阅读边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色之下作者想要书发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

好,刚才大家已经阅读完了,那我请位同学来告诉大家,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景呢? --春天到来的景象

追问,春天是一下就来到的吗?那在文中作者写春经历了几个阶段? --4个,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迎春,赞春

很好,所以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大家把段落用双斜线划分好,我们首先来看到第一部分盼春1-2段),请大家一起齐声朗读一遍。 ······

大家都读得很整齐,但是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了什么呢?(提问)应该怎么读呢?两个盼望语气是一样的吗?

--缺了感情,缓慢,有节奏,第二个节奏要更快

对,这里两个盼望实际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来,我们大家试一遍(齐读)节奏再紧凑点(齐读)

再看到后面,这后面又该怎么读呢?那些字是关键? --动词,来了,近了

很棒,大家都找得很准确,在读到这里的动词时,我们要重读以体现作者对春天的渴盼和希望,来,我们连起来齐读一遍。

再来看到第二段呢?结合刚才我们所讲的,有同学愿意起来为大家做范读吗?听了这位同学的范读,大家有什么想点评的吗?他刚才哪些地方读的好,哪里还需注意呢?


--

嗯,观察非常仔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在这里就需要轻读,而在后面,这是一个排比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朗润”是什么意思,山上云开雾散,拨开氤氲的雾气,露出了山峰的样貌,水呢?则是山上冰雪初融,水面上涨,太阳日出东方,红红火火,所以大家在读这些动词的要重读,来,我们大家再齐读一次。 --

这部分就是盼春,再看到绘春部分(3-6,这里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草、花、风、雨

所以可以概括为四幅春景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现在我们逐一将这四幅图的特点及内容概括出来。 特点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达情感 春草图 春花图

嫩、绿、一大片、拟人



多、绚丽、可爱 拟人、比喻



想象、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色味对春的盼望

对春景的喜爱 结合 视觉、触觉 触觉、嗅觉、听



/侧面描写

春风图 春雨图

温暖、清新 绵长、多、慢

引用、比喻 比喻

总结:这里就是本节课打击需要着重掌握的要点,对修辞手法和写作中表现手法的掌握,关乎阅读理解,也和写作息息相关大家需要掌握相关答题技巧(PPT呈现知识点总结) (三)能力提高

在诗歌的学习中人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皆请语”,指的是诗句当中的自然景观往往都会被赋予人的情感,抒发来自作者本身的情感体会,在这样一篇散文当中同样如此,在盼春、绘春过后诗人将目光从自然景观投向了人类社会,表达出他人对于春季到来的喜悦、兴奋之情。所以此处有抒情,除去抒情外,这里其实也交代了一个人生哲理,是什么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很好,那么我们回过头去将原本划分好的文章结构进一步细化,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绘春(写景)-迎春(抒情)-赞春(明理) 正是借着这个道理,诗人在末尾连用三个独立成句的比喻句式,逐层递进地向我们说明春作为生命之始的意义,它带来的是生命、希望和活力,正如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此刻你们正是迎着时代的春风一般,新生,成长,再到茁壮!现在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这篇散文的最后三句吧,带着情感,大家齐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88575d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