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022-06-04 19:4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欢迎阅读!
血压,形成,因素,影响

Lecture notes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摘要】 形成动脉血压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1、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常用高于大气压的千帕(kPa)或毫米汞柱(mmHg)值表示(1mmHg0.133 kPa 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其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心室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大约在快速射血期末达最高,其最高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

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由于大动脉中血压降落不大,为便于临床测量,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6kPa),脉搏压为3040mmHg(4.05.3kPa)

3、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而收缩压的高低也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率增快时,收缩压虽有升高,但与舒张压相比,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动脉血压下降,但舒张压降低的幅度较收缩压降低幅度大,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所以,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化不大,舒张压的改变主要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幅度的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积


相对增大,都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使动脉血压降低。相反,循环血量相对增多和/或血管系统容积相对缩小,都将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微循环与组织液



【摘要】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有: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循环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如乳酸、CO2、腺苷)的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决定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主要因素有: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生理功能: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体液平衡,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将小肠绒毛吸收的脂肪运输入血液,以及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和其他异物。

一、微循环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最根本功能是在微循环处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微循环的结构因器官、组织不同而有差别。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的通路,称为迂回通路。迂回通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称为直捷通路。直捷通路的主要功能不是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微静脉流回心脏。

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称为动-静脉短路。其功能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代谢产物的调节。代谢产物如乳酸、CO 2、腺苷等有舒血管作用。 (三)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1.扩散;

2.滤过和重吸收; 3.吞饮。

二、组织液

(一)组织液的生成

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内外的四个因素: 1 毛细血管血压(Pc 2 组织液静水压(Pif 3 血浆胶体渗透压(πp 4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if


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液体滤过(即组织液生成)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促进液体重吸收(即组织液回流)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 EFP=(Pc+πif-(πp+Pif

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的液体量(V)等于有效滤过压(EFP)与滤过系数(Kf)的乘积。即

VKf× EFPKf×[Pc+πif-(πp+Pif]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2、毛细血管血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4、淋巴回流。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管系统(lymphatic system)是组织液回流入血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 (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lymph

在毛细淋巴管的起始端,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管壁外无基膜。内皮细胞均以固定微丝附着于周围组织上,内皮细胞的边缘并不直接相连,而是像瓦片样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当组织液积聚使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即活瓣被推开,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通透性明显增大,组织液包括其中的血浆蛋白质、血细胞、脂肪微粒等自由地进入毛细淋巴管。

安静状态下,正常成年人每小时约120ml淋巴液回流入血,依此计算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约2~4L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毛细淋巴管汇合形成集合淋巴管。较大的淋巴管内有单向开放的瓣膜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管壁上有平滑肌。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淋巴管内的瓣膜对淋巴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由于瓣膜的存在,淋巴管周围的组织如骨骼肌的舒缩、相邻动脉的搏动对淋巴管的挤压,至外物对身体组织的压迫和按摩,都能促进淋巴的回流。凡能增加淋巴生成的因素也都能增加淋巴液的回流量。

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生理功能:

1.在于调节血浆与组织液间的体液平衡; 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3.将小肠绒毛吸收的脂肪运输入血液;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和其他异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ab007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