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复

2022-04-04 02:10:5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远复》,欢迎阅读!
不远





如果你去过武夷山五夫里朱熹故居紫阳楼,你一定不会忘记那里悬挂的“不远复”的牌匾。单看字面,“不远复”似乎没什么深奥的含义,“不远”就是“没多远”的意思,“复”就是“回头”的意思,“没多远就回头”这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了,那其中到底有什么渊源和现实意义呢? 朱熹14岁那年,父亲朱松不幸病逝,朱熹母子被托孤给武夷山五夫里的友人刘子羽。当时的五夫里可不是寻常的村落,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故乡。南宋,朱熹到来之前,五夫里的刘氏和胡氏两个家族就已经名满士林。刘家父子都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和弟弟刘子翚还是知名的理学家,刘子翚不但通经学,又具出众的诗才。还有个刘勉之,是杨时的弟子,长于易学,好佛、老,名重一时。胡氏家族,最著名的是大儒胡安国,他的儿子胡寅、胡宁、胡宏,侄子胡宪,得传家学,成就斐然,世称胡氏五贤,是福建早期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外,五夫里还孕育了一代高僧——援佛入儒的道谦禅师和亦佛亦儒的圆悟禅师。小小的五夫里,一时间涌现出如此多的大学者,可谓空前绝后。

这些先贤,要么启蒙着朱熹幼小的心灵,要么直接为朱熹言传身教。特别是游离于儒释的刘子翚,在朱熹17岁关心“入道次第”时,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参悟入道的门径,并将“不远复”告诫朱熹。“不远复”三字符在渴望求道的少年朱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朱熹果然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



1


《易经》里有“不远复,无悔,元吉”的话, 在《易经·复·初九·象》里也有“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意思是说没走多远,没过多久就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做过的事,就可以达到修道养身的作用。“不远复”实际上就是“反省”之意,和基督教里的“悔改”和佛教里的“忏悔”“回头是岸”殊途同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远复”的作用就在于悔过自新,其工夫在于“悔”字。

梁启超专门写了一篇《说悔》的文章,文中写道“悔之发生力有二途:一曰自内,二曰自外。自内发者非有大智能不能。自外生者,或读书而感动焉,或阅事而感动焉,或听哲人之说法而感动焉,或闻朋友之规谏而感动焉。”这说明悔过的渠道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内心的观心自照,一条是通过外力相助而得以悔改。如梁启超所说靠内心悔过的“非有大智能不能”那么没有大智能的常人要怎么办呢?求助于佛教来忏悔是一条捷径,因为忏悔是佛教最主要的法门之一。 忏悔之词源自佛教。为梵文ksama(忏摩)的译,则为ksama(忏摩)的意译,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拜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佛家认为,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它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



2


忏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犯罪之后,必须坦诚地发落(以情节轻重,分向众人、向三数人、向一人、乃至自对良心,吐露所犯的罪行,恳切悔过,决志不复再犯),否则,这一罪恶的阴影,势将永藏心底,也就成为他日感受报应的种子;忏悔之后,这一罪恶所感的种子,也就随即消失。

不过,忏悔的目的,是在自净其心不复再犯,如果常常犯罪,常常忏悔,又常常再犯,那么,忏悔的行为,便会失去应有的功用了。同时,佛教的忏悔决不同于耶教的祈求上帝赦罪,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能够赦人的罪。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面写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使而昨非”时时观心自照,象孔子那样“日三省吾身”即便一时误入歧途也能及时迷途知返,真所谓“不远复,无悔,吉也。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bd3e723aaea998fcc220e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