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2022-04-12 23:13: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释文,赏析,原文,蔡邕《

蔡邕《笔论》《九势》《篆势》原文释文及赏析



蔡邕(公元133-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

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蔡邕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所谓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它是中国传统艺术观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笔论》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笔论》 丁酉之春 释文:

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要作书,先要解放心态、开阔胸襟、听凭情感、放纵本能,然后才能作书。如果迫于事务,手中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无法写出好作品的。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思,随心适意,口不言,语不出,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自己最尊重的人,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这一段,是对作书者的书前心态、性情即作书时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神情专注,内心世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法则。

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得上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这一段,是蔡邕《笔论》的核心,文内用了自然界十六个若字,用了十六种物象的比喻,一再强调书法贵在变,强调书法自然。并指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书体只有纵横有象者,方能谓之为书法。 赏析:

《笔论》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主要论述书法性情和书法自然的法则。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 ,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九势》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释文:

《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阴和阳、力和势的法则。

书法初始于自然。自然的状态一旦形成,书法的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一产生,书法的形态和气势就出来了。起笔时的藏锋,收笔时的回护,必须伴随着力度。运笔有力,书法才能产生美妙的形态。因此说,当书法的气势来时不可阻拦,当书法的气势去时不可阻止。只有笔豪柔软顺势,才是书法形成诡奇怪状、千姿百态的原因。

所有下笔书字的结集方法,都要让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要使字与字的形态气势相互传递贯通、相互照应关联、一气呵成,不能让书法的气势相背离。 转笔,应左顾右盼,八面出锋。要让笔毫左右八面运转的间断续连处有连续,也叫笔断意连。不要让间断处有孤立的不相连的笔势显露。

藏锋,就是不出锋的笔法。表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要中锋运行,不使笔锋外出。横划起笔欲左先右,竖划起笔欲下先上,到笔画运至尽头时回左按笔藏锋。

藏头,是起笔时按笔藏锋的笔法。圆锥体的毛笔在起笔运行时应笔不离纸。要使笔心即中锋常在点画的中部运行。

护尾,是在笔画运行到末端按笔藏锋。也就是在画点笔势运行到末端时不出锋,以按收笔。 疾势,是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出锋于短撇和捺划之中,出锋又在那竖画悬针及竖画垂露带钩踢之内。

掠笔,即长撇。长撇的运笔要求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采用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趱锋峻趯的“趱”意为快走,峻指遒劲,趯指钩的快跃运笔。掠笔要求在长撇末端趱锋峻趯快跃运笔出锋。

涩势,就是在运笔中墨水临干致使不流畅受阻时采用的迟重笔势。就如骑着战马行军,遇不流畅或受阻时继续向前的气势,也就是运笔中墨水临干仍然向前推进出现干燥飞白的迟重笔法。

横画,如显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命名为九势。得到它虽无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须投入大量时间运笔泼墨,到功底深厚时,就可进入妙境了。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赏析:

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


白对比。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笔势与笔法是有区别的。笔势指的是一种单行规则,指不同点划须用不同的方法;笔法则是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任何一种点划都不能违背它。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九种方法、法则。只要学书者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又能勤学苦练,即使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可以达到书法的“妙境”的。 篆势原文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释文

文字笔画的开始,起因于鸟兽足迹。苍颉遵循黄帝的旨意,制订规则创造文字。体式有六篆,都精妙入神。有的像龟背纹彩,有的类似龙鳞。屈体放尾,长垂的翅翼短短的躯身。落下如黍稷之穗下垂,积聚如虫蛇错综盘旋。像是扬起波涛振动激荡,像鹰耸立身子鸟岀现惊惶,伸长头颈协调以翅膀,势必要凌空飞翔。有的笔画轻捷地举起向内投去,如交接于树干,枝梢很浓艳;那交接似断若连,笔画似露珠缘线路旋曲下流,最后静静地垂在下端。直的笔画好像吊挂着,纵的笔画如同连绵的。有的笔画飘逸斜趣,不方也不圆;它们若行若飞, 的徐缓,飞的迟慢。

对它们远远望去,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优游倘佯;迫近看看,那圆转的笔势又如湍急冲击的流水,想指出它的来源已不能穷尽源头。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那笔势的曲折,离娄这样有名的明目者也看不出那字结体的间隙。般锤这样有名的巧匠对之要推让而辞去巧名,籀诵这样有名的创造文字的大师对之也要拱手而搁笔。我安排书籍的篇目,感到鲜明美好极可观赏。铺陈华艳的字体在那洁白精致的细绢上,是学习书写书艺的典范。我要嘉许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赞美这篆书创制者的莫大手笔。念文字形体的情形,这里只举其大略说说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bfeb2ac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