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2-09-02 11:1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译文,赏析,原文,荀鹤《

杜荀鹤《泾溪》原文译文及赏析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

泾(j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创作背景】 泾溪,在安徽省东南部。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与赏溪汇合,西北向流人芜湖。唐风集》注为杜荀鹤所作,《全唐诗》中,此诗亦归于罗隐名下,罗隐为浙江富阳人,似未来过泾县,杜荀鹤为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去不远,乃近水楼台,作者当以杜荀鹤为是。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


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

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赏析二】

唐诗大部分是不具备哲理,这一点与后来的宋诗是有些不一样,唐诗主要还是以抒情为主,重点抒发情感,表达人生境遇;但是宋诗不同,它更多的是侧重于哲理,诗人往往会融入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这样也就使得作品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后人对于唐诗和宋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唐诗更怡情,正是由于抒发情感,宋诗由于太过于注重哲理,反而是失去了诗歌的神韵,其实这还是看各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各人的喜爱不一样。

唐诗说它抒情没有哲理成分,有的诗人笔下的作品,还是充满了哲理,譬如杜荀鹤的诗,大部分都有着深刻的哲理,譬如《小松》、《赠质上人》、《闽中秋思》、《泾溪》等等,那都是充满了哲理。笔者今天要重点与大家聊一聊《泾溪》这首诗,通篇写得折离奇,理析更是透彻。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杜荀鹤就唐诗著名的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的诗也是脍炙人口,往往以小见长,通过一些细小的事物,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这也正是他诗歌最大的特点。那么这首《泾溪》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首,通篇写得意境唯美,同时哲理又是呼之欲出,这样的作品最是值得一读,只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哲理,再这种哲理融入到生活中,那对于人生也是会有帮助。

这也是一首很典型的七言绝句,开篇的两句便是直入主题,写了小溪里的水流,还有他深刻的思想,“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泾溪里的礁石在水中很险,也被水流冲得很急,人们从上面路过,那都是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落到水中,正是由于人们一直小心,所以每年都没有听过有人落水,这也正是由于人们一直加倍小心的原因。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告诉了人们要万事要小心,不要太过于急躁,万年都要小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平安。

最后两句写得更有趣,也更具有哲理,此时诗人在前面做好了铺垫,在这两句中又是再次紧扣主题,“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水流湍急的地方没有听到人落水,可是在水流平缓的地方,却是经常听到有人落入水中,而且经常都听闻这种事情。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也是形成了对应的关系,无非是突出那种哲理,正是告诉了世人,有的时候人们时刻小心,往往又在另外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放松了思想,所以做任何的事情,还都是要小心翼翼,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平安无事。

杜荀鹤的诗文笔细腻,用词也是极为简练,但是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这样的作品也是最值得一读,在这么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对于事物细腻的描写,以及深刻的思想。道理谁都懂,可是真正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也正是诗人此诗最绝的一个地方。

平时小心翼翼生怕出事,可是在最放心的地方,反而是出了问题,诗人正是告诉了世人,做任何的事情都一样,一定是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好,明明是一条很普通的小溪,可是诗人从中看到了另一面,这也正是此诗所带给我们的思考,通过这么一首小诗,我们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进而明白更多的道理。(尘世晓书僮)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c0444df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7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