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教案

2022-12-23 21:27: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世界观,语文,高中,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

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课堂训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c3338ec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