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

2022-10-18 04:56: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欢迎阅读!
除夕,风俗,古代,民间,活动

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终一个晚上。下面是我整合的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除夕的民间风俗活动 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间,宋代时,许多人家都要预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致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一般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富,但也极尽所能,预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小儿卖痴呆

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二物与人谁独?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这首看似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风俗饱含着宋代人良好的心愿,即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慧伶俐。



1


打灰堆

宋代人所说的打灰堆,大约就是在天亮前拿着一挂满铜钱的竹竿,用力敲打灰堆或垃圾堆。据说只要打过灰堆之后,这家仆人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心愿也多可实现,故也称作击如愿。 古代除夕食俗

先秦时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日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魏晋至唐宋,羊肉长期统治餐桌;野味丰富,鹿肉曾是“群众食品”: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如今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唐朝禁止吃鲤鱼,生鱼片是古代文人最爱: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习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廉价。 南北年夜饭风俗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各异,通常离不开馄饨、饺子、元宵、长面等等。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很多人家就开头吃饺子了,由于此时正是子时,取其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ce69c37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