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

2022-03-30 11: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三个案例分析及答案》,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三个,答案,小学

案例分析一:

某小学教材中,学习小数乘法选择了以下五个例题。例1:一个风筝3.5,3个风 筝多少钱? 2:0.72x5=

3;给一个长2.4m,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共需要多少kg油漆?

4: 0.56x004

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56 x1.3

(1)请说出每个例题的编写意图;

(2)如何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

(1) 编写意图:1,从具体生活实例出发引出3.5x3,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从具体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3.5元化为35,然后再乘3,此时是整效澡整数,然后再由角化为元。借助具体的元角换算.让学生用整式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的意图是继续深入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此时是2位小数乘整数,还有小数点后末尾是0的时候,可以省略,2是在创1的基础上进行数学

3是实际问题的应用,不仅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考查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能力,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考查。

4是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计算,是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是更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握小数乘小数也需转化为整效乘整数,再注意积的小数点的位置,5是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关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整个算法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算理。

首先从小数乘整数入手,转化为整数乘整数,乘数扩大多少倍,积相应缩小对应的倍数。学习是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过程,先是整数乘1位小数,再是整数乘2位小数。

然后是教学1位小数乘1位小数,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究,理解乘数的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案例分析二: 四、案例分析

下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复习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同学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 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 45-28-,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问题】

(1)本案例教师值得借鉴的方面有哪些?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解

(3)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怎样利用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

参考答案:

(1) 教师巧妙的创设了教学情境,体现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才能叫做好情境,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则不能为教学服务,是没有意义的,该教师第一步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和计算观察能力;第二步改情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用的场景中,而是专往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该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吸引学生的兴趣,把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获望。

①情境创设的趣味性②情境创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③创新思维的培养④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2)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经验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创设治病情境",在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语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3)①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罢了解学生已经率报了什么,掌程的程度如何,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等,一个真去、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是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会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




案例三:四、案例分析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教料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平移和旋转(第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一、观察现象,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升降的电梯、移动的风车和电扇。 2.教师让学生对上述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 3.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二、联系生活,实践体验 1.问题拓展,引导联想

:请举例说明,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①汽车在水平的路面上行驶②商场中的旋转门. 2.亲身实践,体验平移和旋转 ①对教室的们进行“开与”“关”②上下(或左右)推拉黑板。 三、演示现象,揭示概念

1.多媒体呈现电梯图片(用小正方形表示》和网络图师:你能演示一下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吗?小组讨论.

2.师生共同演示,全班交流 3 揭示概念。

①像电梯的升降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

②像风车和电扇这样统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运动称为旋转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片段,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回答下列问题:

(1)对情境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评析

(2)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析,并指出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教师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2)该教学过程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一般媒律。把“引导”与“探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提出相关现象的分类问题,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再如,较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2bf2e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