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背乘法口诀

2022-10-23 05:5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巧背乘法口诀》,欢迎阅读!
乘法,口诀

2015.教育叙事.小学数学



巧背乘法口诀

青峰陡口小学:韩静

上学期我教学二年级学生背口诀的时候,为了减轻后面的教学负担,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每一个学生都过关了。但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为了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同学们已经程度不同的将乘法口诀背出了,但是从一开始都是顺着背的,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到九九八十一。都能够比较流利地背出,但是如果要不按顺序抽着背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熟练了。

有些同学习惯于再从开头的地方往下背,“顺”到这句口诀时才“找”着了,这样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还有些同学在遇到一句“陌生”的口诀时,会采用“算”的办法,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例如“四四”算作是“两个四的和再相加”,这种方法比较顺着背有了个动脑筋的过程,久而久之地也会找到规律,但速度还是不快。



但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表内乘法是全册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高年级计算的基础,所以熟练记忆乘法口诀是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且今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新教材里就涉及到用乘法口诀迁移到表内除法,熟练的记忆乘法口诀就尤为重要了。学好表内乘法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打好良好的基础,但是二年级的孩子要在短时间内全部准确无误地记住45句乘法口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前往后数记忆乘法口诀既影响计算速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灵活应用。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孩子们背诵口诀的热情和兴趣,熟练掌握口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努力思索,进行各种尝试。 总结为如下:

1、用典故、口头禅帮助记忆: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出了火眼金睛,因此,“七七四十九”也是不容易忘记的;

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可以不断地“摇身一变”,有“八九七十二变”之绝招,因此,“八九七十二”也是好记的;

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跋山涉水、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佛国,取得真经。因此,“九九八十一”也称作“九九归一”记住了,就不容易忘了。

人们常用“不管三七二十一”来比喻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断然行为,因此“三七二十一”应该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了。


2、找规律巧记忆

5的乘法口诀:5的口诀有5句,每句差5。个位数字50 如积是整十数的:二五一十、四五二十、五六三十、五八四十。

如九乘以(十以内—除去零)任何一个数相乘,其积的十位数就等于这个数小一的数,个位数就是这个数和为十的对应数9182736455九乘八,十位数为八减—等于七,个位数是(八对应的二),积是七十二。 等等。

3、用简单的"手指操"学习

把你的双手举起来,你的10个手指从左到右代表数字110。如弯下左起4指,表示4x 9(弯下手指的左边每个手指代表10,计:102030;弯下手指的右边每个手指代表1,计:123456(或计:3132333435364x 9=36试试用你的神奇的手指来做9的乘法。

4、编儿歌帮助记忆

5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口诀基础上,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可以用乘法的相关问题,用口诀的形式编出小童谣。 6、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7、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8、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9、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

5、掌握记忆的方法。

注意力要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内容来于斐-_-_ FFKJ.Net]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其次兴趣要浓厚。要让孩子知道学好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培养浓厚的兴趣,如果对口诀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另外要做到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乘法口诀,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易记得住。对于乘法口诀,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6、经常回忆。口诀要经常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以便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也能避免遗忘。另外睡前记忆尤其不易忘记

通过以上方法的尝试,孩子们乐于记忆口诀,也记得很快,而且很牢。非常高兴我的方法能够有效,希望我的方法也能帮助到你。

参考文献:

1、《小学班班主任》 2、《新课程标准》 3、《教育学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2c9b6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