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农耕

2022-05-28 19:5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农耕

五日为一候,三候即十五日为一气。月的第一个气称为节,第二个称为气(又称中气)。一个月为一个节、一个气,一年即分为二十四节气。从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表示温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怎么确立的呢?古人发现太阳的位置是变化的,才有了寒暑往来,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他们发现一年中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日照时间在变化,通过日圭测量日影,发现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就确立了。

一年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分别是“冬夏二至,春秋二分和四立”。冬夏二至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日照时间最短和最长的时节。 “四立”则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照射的地球的热在一年四时中“升浮降沉”周而复始,如环无端。降者,夏时太阳照射的地面的热降入土中;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升者,沉入土中的热升出土上;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同与夏时照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所以我们在冬天感受到的地下水,比如井水是温的,而夏天的井水很凉。

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个体的热下降也;经冬而添根,植物个体的热下沉也;经春而生发,植物个体的热上升也;经夏而茂长,植物个体的热上浮也。而植物的气何不是同自然之气同升同降的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矣。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三月,从立春开始算起,春打六九头,冬至以后第三个节就是立春了,立春后的三个月为春。此谓发陈,发是生发,升发,植物开始发芽冒尖,天地之气是升的。比如大家会在春天的时候放风筝,理论上来说,只要有风,风筝都应该能飞起来,但是只有在春天,在即使没有风或者风小的情况下,风筝也能飞起来。这是春天的气给我们可以看到的具象表现,而我们看不到的在植物体内,它们经过冬天的收藏的“气血”也升,往上走,慢慢的我们看到有新芽


新叶出来了。发陈发的陈就是前面的冬天收藏的“气血”,养的精蓄的锐。

立春后的一个节气是雨水。降水由雪变成雨,雨量开始慢慢增多。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

下面一个节气是惊蛰。惊蛰时节,蛰伏在土里的小虫子开始醒来出来活动了,这时候春雷开始震响,惊了蛰虫,天气也渐暖,农业活动可以开始准备,草木萌动了,桃始华。

惊蛰以后的节气是春分。春分以前,地下的热多于地上的热,春分时,上下平分,昼夜等长,即曰春分。民间有谚语说“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这时候水分的蒸发量增加,地面要做好保湿工作。民间有“十年九春 旱为常规”的说法。

春分以后是清明节气。经春分以后,阳热再生于地面天空,则地面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过了清明,雨量开始增多,北方的小麦开始打结,注意肥水的供应。“清明前后整秧田”,清明桐始华。 谷雨节气雨水亦多,利于五谷生长。“谷雨麦怀胎”谷雨的时候小麦开始任穗了。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时候,植物花叶层层叠叠,一片繁荣。秀是指植物怀孕了,开始孕育。春华秋实之间有个重要环节就是秀,不秀则不能实。天地气交,天气下降为雨,植物开花结果了。

立夏开始进入夏三月。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是小麦的出水期.“立夏不出头,节草未老留”,就是立夏如果还没有出穗,就会没有产量,要长草了。

立夏过了是小满节气,正是小麦灌浆的时候,籽粒开始饱满,灌浆以后小麦就成熟了。这时要防止倒伏。

芒种节气地面阳热满,雨水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有芒的作物成熟,夏播的作物播种的时节。

夏至为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白昼最长。至即极。夏至以后,白昼渐


短。杂草和庄稼都生长很快,有“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的说法。

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虽热,但还没有大暑热。这是作物茁壮成长,雨水进一步增多,即将进入伏天。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地面上的热量最多,大雨时行。“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469269d0d233d4b04e69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