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2022-12-08 03:16: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欢迎阅读!
古诗,良好,培养,品质,心理

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古诗,是祖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他们以优美精练的语言,整齐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伟大祖国秀丽的山川,广泛深刻的反映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这些古诗思想性强,意静优美,易于上口,便于吟诵,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他们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也是思想品德的好教材,学好它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怎样才能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知识性:注重熟读精思,品词析句。

古诗是语文知识的范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学的内容。我国教育家都重视熟读。朱熹提出:“熟读精思.”朱自清说:“熟读不可少。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些初读不理解,读几遍就可以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和技巧,初读感知,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领悟到它的家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读,把读思相结合,然后品词析句,往往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这样教学:现范读再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诵读时对停顿、语气、重音、语调、节奏的掌握和运用。然后启发学生深思: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呢?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然后将“绿”字改成“染、吹、拂”等词语同“绿”字作比较,使学生通过春回大地给江南带来的深刻的变化,作者通过一个绿字就将这一变化跃然纸上,从而体会到诗文写文时“绿”字的妙处所在

二、艺术性:不同古诗采用不同的方法。

素质教育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启迪于迷茫之点拨于疑惑之处。古诗教学也是如此,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可以采用吟读深思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当教学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启发学生产生联想,看到和曛的春风把江南吹绿时候诗人会想些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想到故乡的山水、草木。月是故乡明,面对皓月当空,诗人想到的是家乡,从而启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又如在教张愈的《蚕妇》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吟诵与“点眼”结合的方法教学。“眼”诗中最具有表现力,能使读者准确理解全诗立意的关键词语。准确的点出题眼并抓住题眼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诗眼表现的意境,充分领悟融于古诗艺术境界里的深意。《蚕妇》这首诗的题眼就是“泪”字。在教学时,师问:“蚕妇归来时和入城市是有什么不同?生回答说:“泪满巾。”师又问:“泪满巾”说明什么?生回答:“蚕妇伤心。师再问:“蚕妇什么伤心?”生立刻回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师顺着思路问:“这说明什?有的学生说:“她伤心。”有的学生说:“她看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伤心。”我启


发学生同现代生活相比,学生很快领悟到蚕妇是对不公平的社会不满。这样,不仅仅通过对一个“泪”的字分析,诗中的立意就清楚了。

三、思想性:把古诗教学同心理教育相结合。

在古诗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美精练的语言,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激发爱国情感。《山行》《望庐山瀑布》等诗中诗人用包含激情的笔墨,描绘了伟大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川,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教师结合教材的插图讲解,指导学生吟诵,启发联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锄禾》这首诗,诗人用前浅显易懂的文字,形象刻画了农民在烈日炎炎的日子里辛勤劳作的情景。说明粮食来之不易。在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图,领会诗中描绘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培养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梅花》这首诗描写了百花凋谢的的初冬季节,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情景。在教学这首诗时,师启发学生学习梅花,不畏严寒,树立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要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

3培养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树立远大理想。《登鹳鹊楼》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诗人不但用精练的语言形象描绘了祖国壮丽河山,而且以景明理,给人启示。在教学这类诗时,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诗中蕴涵的道理的理解。从《登鹳雀楼》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道理。看事物要高瞻远瞩。从《题西林壁》的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对待任何事物全面、冷静去观察,不能被局部现象迷惑,要用辨证思想看问题。教学《示儿》这首诗时通过分古诗,教育学生学习使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从小树立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75c9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