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理论解读

2023-01-20 15:3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叙事学理论解读》,欢迎阅读!
理论解读,叙事学

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


开的叙事者。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作品中对三姑娘看待父亲死去的问题,小说写到“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什么了。”

在叙事学理论方面对作家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解读大约就是以上内

容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d9585ec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