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团队管理

2022-04-14 19:29: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生与团队管理》,欢迎阅读!
团队,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内容:1、学生学籍的管理;2、学生的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3、学生的德育管理;4、学生学习的管理。

·中小学常规管理有利于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能够保证他们得知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建立一种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激励性、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机制

·加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想法。

·自信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特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引导与管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管理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并关注和研究差异,以找到个性化管理的科学据。

·学生管理的方法:1、班级管理法;2、自我管理法;3、思想教育法;4、行政管理法;5、制度管理法。 ·班级管理法的分类: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活动教育法;4、情境陶冶法;5、实践锻炼法。

·自我管理法是指学生自己组织起来,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包括:1、加强学校民主建设,促进学生自我管理;2、搞好学生组织建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完善学生自我管理。 ·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才能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一切难题便迎刃而解。

·行政管理法依据学校行政工作的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奖罚、评价的管理方法。 ·学生管理的目的: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的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6规范性原则;7、程序性原则;8、社会协调性原则;9、有效性原则。 ·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团队必须先有目标,才有团队。

·在班级管理中,正确的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开始。

·共同目标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树立共同目标一定要以成员的个人目标为基础。 ·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有机会参与团队目标的设定。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艾拉斯莫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论证。

·在中国,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最早的雏形。1901年“废科举,兴学堂”开启了以班级教育为基本形式的现代教育

·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班级管理的特点: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制定明确、恰当的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开始,它关系到班级管理目标的成败。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1、基本依据: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的总体要求;2、理论依据: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3、实践依据。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中和易于评价。

·班级德育管理有助于学生个体品德的发展。班级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班级成员的品德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学习、生活,特别是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础。

·班级德育管理的方法:组织法,激励法,规章制度法。

·班级学习管理包括:营造学习环境,对学习计划的指导,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的相关工作。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驱动力、同化力和感染力。 ·班级文化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化、行为、制度、精神。 ·制度是班集体的灵魂。

·班级精神文化具有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仍、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


·建设班级文化,打造班级特色:1、确立班级目标;2、拟定班训;3、提出班级口号。 ·班主任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班级的直接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集体的建设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确立班级建设目标、制度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等环节实施。 ·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班主任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拒绝运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确定主题是班会活动的关键。

·班主任的素质包括:1、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2、知识和能力;3、身体和心理。 ·班主任培养的途径:1、开展全员培训;2、实施岗前培训;3、进行专项培训。

·19225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

·共青团的基本职能:1、党的后备军;2、国家政权的支柱;3、联系群众的纽带。 ·共青团的一般年龄界限14-28岁。

·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共青团活动的意义: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活动是团的生命。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又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共青团活动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从实际出发;适合青少年的特点。

·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教育类活动;生产;科技;公益;组织;文娱;体育。 ·共青团活动的形式:1、团日活动;2、具有特色的活动;3、各种文体活动。 ·团日活动是最具有“团味”的活动。

·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统一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 ·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又叫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一般具有大体相近的价值观念、经历爱好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基于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属性层面的关系。

·同辈群体强调:同辈,意愿。

·从群体理论角度看,同辈群体属于非正式的、初级的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期望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参照群体,其成员的加入完全出自于自愿、并把群体的目标视为个人的目标。

·最早研究同辈群体的是美国教育理学家科尔曼。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首次提出群体社会化理论,否定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批判和否定了抚育的假设—父母对儿童成长又决定性的作用。

·同辈群体的分类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克拉克的分法:玩乐型亚文化、学术型亚文化、违规型亚文化。 ·我国将同辈群体分为:娱乐型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型群体。

·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美国学者哈里斯的三重社会理论的观点认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构成学生社会化的三重社会,同辈群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儿童个性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尤其是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在家庭外行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

·最早提出同喻文化一词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三喻文化是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 ·研究显示,青少年更多屈从于同辈群体的亚文化,而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1、心理缺陷说;2、挫折—侵犯说。 ·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1、差异交往说(塞兰德)2、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3、亚文化理论(科恩)4、标签理论(莱默特和贝克)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中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般是互动性重要他人。

·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超时空性;3、匿名性。

·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②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③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④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2、消极影响:①信息混乱②网络成瘾③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提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这样以来,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的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会变得更为强烈,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化现象。 ·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策略: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管理特点(简)1、学生管理的复杂性;2、全面性;3教育性;4、周期性;5、沟通性。 如何加强学生德育管理(简)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简)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对学生学习做出积极地评价。 学生管理的任务(简)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简)1、班级德育管理;2、班级学习管理;3、班级文体活动管理;4、班级常规工作管理。 班级管理的过程(简)1、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2、实施;3、检查;4、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简)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简)1、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4、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班主任评价的依据(简)1、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3、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4、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的反馈。

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简)1、重视团组织建设;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的作用;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学生会的工作思路(简)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简)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了机会;4、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60beee5ef7ba0d4a733b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