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琵琶文化

2022-10-17 11:13: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传承琵琶文化》,欢迎阅读!
琵琶,传承,如何,文化

如何传承琵琶文化

琵琶是一件古老的乐器,琵琶艺术就像一朵艳丽的花朵,从成长到绽放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然而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与世界上先进的艺术教学存在着差距,不足以更好的传承琵琶艺术。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传承琵琶文化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传承琵琶文化: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模仿,是在器乐学习的初始阶段都必有的过程。在琵琶学习的初期,我们都是在进行模仿,模仿老师的手型,模仿老师弹琴的感觉。可是这样单纯模仿的过程不能持续的时间太长。当我们领悟到了师长演奏的精髓之后,就应该融入自身的感觉,注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同样,也没有弹奏完全相似的乐曲,比如,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时,为了表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山水画卷,我们可以通过力度、速度、音量、音色的变化,结合长轮、半轮、滚奏、琶音、泛音等多种技巧,把乐曲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可是学生在演奏这样的乐曲时,过分的依赖音像资料,不加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没有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一味的模仿,使得多人演奏同一乐曲都是一样的味道,缺乏独立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我们培养的不是机械的音乐递者,而是应该具有创造能力的,能够充实完善音乐作品的参与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借鉴先进的演奏手法,同时引导学生走出基本的模仿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师长的同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不断从浩瀚的琵琶音乐海洋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对乐曲演奏的诠释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演奏者不再消极的承受,而是对作品加入自身的领悟,使演奏成为心灵深处的呼唤和歌唱,使作品闪烁出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魅力和悦人的美感。

传承琵琶文化: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

音乐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美妙的音乐给人创造广阔的遐想


空间,使听众在音乐中达到共鸣,得到享受。琵琶艺术只有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才能显示出其蕴含的丰富神韵。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修养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和民族音乐传承者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有的学生的演奏技能十分娴熟,但问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风情、音乐渊源,却知之甚少。笔者有一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近十年的琵琶。

在演奏《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时候,技术十分纯属,快速部分有速度,有力度,而且颗粒性非常好,可是问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及《琵琶行》的作者和描写内容就知之甚少。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制约了这位学生对于这首乐曲的表现。使得在慢板得处理上显得十分粗糙而且力不从心。不能十分准确的表现出琵琶女心中的哀怨和天涯沦落人的悲哀。音乐表达的完美性和完整性是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运用和体现,要演绎一部好作品,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差距是不必言说的。没有思想和再创作的演奏,音乐只是将普通音符串起来的声响,其感人成份也可想而知。只有把强烈的感情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中,才能营造感人的氛围,塑造鲜活的形象。所以说,我们的琵琶教学一定要从重技能轻文化的桎捁中超脱出来,秉承着现代与传统并重、技法与情感并重、练习与韵味并重的思想。在每一堂课中都对作品作者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格特征以及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收集整理,之后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寓文化内涵,美学知识、音乐理论于技能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得到相应的文化熏陶,在接受演奏技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只有在学生身上注入历史文化血脉,才能使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和实际运用价值得到提高,用音乐的情怀,启发学生们内心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文化情境的渗透,配合娴熟的演奏技能,诠释丰富音乐内容,成为承载琵琶音乐独特的生命体。

传承琵琶文化:注重引导型的教育

琵琶造型简单,只有四弦、六相、二十四品。却能表现壮丽的山水景色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如此简单的构造,但当它融入了人的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9a5421f4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