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2023-01-10 19:1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四首》,欢迎阅读!
四首



十字道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四导四学稿

订正、笔记栏 课题 《诗四首》

时间 2013.05 主备

邱平山

审核

张爱颂

课型

新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学习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三、学习难点

先阅读,背诵,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再提出问题, 厚的情思。

读读写写。背四、主要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背练练。 【导预疑学】

1、注音 荒秽 锄归 征蓬 酒浑 足鸡豚 鼓追随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 征蓬.. 长河.. 萧关.. 荆门.. 故乡水 3、自学背诵这四首诗。

【导问研学】

1、第一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2.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3第二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 4.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

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

订正、笔记栏 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 (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课文熟练背过和孤寂之情。

的基础上做这5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

些题。 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 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 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 然前线。

6渡荆门送别写了哪些内容?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7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8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颔联写景,描写渡过荆门进 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 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 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导法慧学】

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四首,记下作者、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导评促学】

1那首诗写的较好?背诵一下,并讲一讲。

2默写这四首诗。

教后反思:若安排好学生预习,学生会学得更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安排学生自学,理解,背诵,互相检查,效率会更高。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




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教后反思:教学古文,以往常做串讲,现在也要借鉴。古文词句解释都要到位,不然,学生做文言文题时,会出现各种错误,难以纠正。在本课教学中,要有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个明确的翻译作主导,以规范学生的翻译。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 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 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 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 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f3844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