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2023-12-15 13:2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高考作文素材: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欢迎阅读!
中国,素材,作文,看见,高考



1.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他的作品中,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2.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这种精神就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执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长了这种“精神”,在创新的征途中,就能胜不骄、败不馁,愈战愈勇,愈挫愈奋,以九死而无悔的追求,采撷成功的果实,书写灿烂的人生。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不易。创新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科学家曾经谈到,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初步设想当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两字。成功铺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的科学家威廉·汤姆孙曾如此概括自己一生的奋斗。这道出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创造性事业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人们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中为什么会出错呢?列宁在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解释探索容易失败的原因: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的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绝非像照镜子那么简单,一眼就能看透其本质、洞悉其规律,只能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破疑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出错、失败在所难免。

真正的勇士不惧怕失败、敢于承认失败,因为他们懂得失败的价值,就是激励另辟蹊径,打起精神重新来,总结经验继续干。事实上,无论是谁,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准备经历失败、不怕失败、抗击失败。认输但又不服输,承认失败但又不甘心失败,重整行装再出发,才能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创新如同跑马拉松,非意志坚定者不能到达终点。有的人看到成功者硕果累累,就以为他们是天才,或是机遇好,似乎没费什么力气,没有经过多少失败,就取得了成功。但创新的翘楚、创业的精英在其一举成名之前,其实也都是常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多了一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多了一股韧劲、闯劲,才从平凡中脱颖而出。

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失败。科学界,这不算是罕有的特例。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遇挫不馁,愈挫弥坚?从根本上说,正是对科技创新的执著追求,正是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旭华、黄大年等优科学家,他们的科学之路无不证明:目标愈崇高,愈能激扬奋斗精神;创新愈艰辛,愈能彰显英雄本色。于他们而言,没有迈不过去的沟坎,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这种精神就是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执著,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长了这种“精神”,在创新的征途中,就能胜不骄、败不馁,愈战愈勇,愈挫愈奋,以九死而无悔的追求,采撷成功的果实,书写灿烂的人生。

3.苦是人生的补药

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faefe5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