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022-04-08 01:4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欢迎阅读!
英语教学,基本原则,评价,小学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姜兴民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是制约着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如

何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是一个难题,但这个难题我们必须面对,须解决。

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关于“教学评价”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以前,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误区有两个:一是只强调评价的甄别作用,总是希望通过评价(准确地说,应该是考试)把学生分成等级。二是评价的一元。即目标一元,只关注学生的英语知识;方式一元,只有终结性的期末考试,而且只有笔试,一卷定终身;评价主体一元,只由教师来进行评价。

反思我们过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小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要相信孩子的潜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受到老师的积极评价以后,兴趣会倍增,学习主动性也更高。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采取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看到学习进步与成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的原因。

其次,要充分做到评价多元化。即评价主体多元,让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评价目标多元,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即有口试、听力、笔试和非测试型形成性评价。只有实现了评价的多元以后,才可能真正树立现代教育评价观,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课程的发展。

小学外语学习评价体系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的观念由来已久,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人们已习以为常。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学科教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是对学习的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这种理念在我们以往的英语学习评价中没能得以体现。只重学科,不重学生发展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往的学习评价中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只重视评价和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只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测试中重视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唯一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选择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实施小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我注意了下面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小学外语学习评价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交际能力,应当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发展潜能等。以反馈、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和以鉴定、分等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并重是保证评价的科学性的一项重要原则。评价应包括测试型评价和非测试型评价。即使在测试型评价中也应注意考查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应偏重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测试中,听力和笔试、主观题和客观题都要有合理的比例,同时应增加口试。 2.导向性原则

学习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充分重视评价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前提下,要强调通过非测试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这恰恰是以往被忽视的一方面。此,在学习评价中特别要把形成性评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实施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既要注重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应具有双重功能,既具有选拔功能,又具有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后者应当是评价改革的重点。 3.多样性原则

评价形式要多样化。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要


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的角色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有选择性,有自主权。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不必总是老师统一规定。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4.可行性原则

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就势必打破原有的评价格局。此,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简便易行,不过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仅由期末考试决定学生学期成绩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的考查。现在的任务是改变平时考查单纯由老师检查学生背单词、背课文、写作业等形式,而要实施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并未给师生加重负担,而是转变观念,改变做法。 5.阶段性原则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各年级评价的内容应各有侧重,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有重点地进行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01affd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