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国与理财》和《以利为利》的解读

2022-04-28 12:2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治国与理财》和《以利为利》的解读》,欢迎阅读!
治国,以利,解读,理财,利》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治国与理财》和《以利为利》的解读

作者:宁香君

来源:《市场观察》2018年第06

摘要:本文以国家能力为解释框架,对《治国与理财》和《以利为利》这两本书进行了解读。这两本书在强调财政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财政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影响。但是本文将解释链拉长,论述了将国家能力作为一个关键变量对国家财政类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能力;财政类型;社会关系 一、两本书的主要内容

《治国与理财》和《以利为利》这两本书是财政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治国与理财》研究了财政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公共预算改革之下政治问责和民主的可能性。马骏[1]认为,不同的国家财政类型的形成,对国家治理有重要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依赖社会,还是社会依赖国家?当国家依赖社会时,国家必然会对社会做出让步。当社会依赖国家,社会就要对国家有让步。在我看来,该书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以国家为前提和基础的,国家的力量占主导性。马骏[1]认为,当国家财政类型转向税收类型,国家的财政收入越来越以私人经济税收为基础,国家对社会也越来越依赖。国家对私人税收的依赖也逐渐使得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觉,所以国家必须要让步于社会,面对来自社会的讨价还价。以此为基础,本书的第二部分以公共预算为基础,分析了国家如何花好钱和实现政治问责来为社会负责。

《以利为利》的关注焦点在于政府行为,主要分析了财政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该书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为研究框架,把财政制度作为分析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中间机制。周飞舟[2]认为,要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就必须弄清楚政府的行动。因为在中国,国家权力始终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逐渐放权的结果。周飞舟[2]分析了分税制改革前后中央和地方对财政的瓜分情况。分税制之前最典型的财政制度财政包干制。中央放给了地方较之以前很大的财政自主权,使得地方政府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在税收分配上与中央讨价还价,促进了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但是也导致了中央的财政困境和降低了中央对地方的主导性控制。在此背景下,中央进行了分税制改革。改革之后,中央将财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形成了地方依赖中央的局面。中央与地方不同的关系存在对地方政府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在我看来,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中,中央拥有绝对的主导能力,中央会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下放或者回收财政权力。另外,我们还要关注财政制度本身对建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作用。不同财政制度下会形成不同的中央和地方关系,财政包干制下中央的绝对主导地位遭遇地方挑战。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依赖中央局面形成。分税制的改革建构了不同于财政包干制下的中央地方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2eb51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