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随笔:从高则诚《琵琶记》“孝”的核心思想说起-38-草人著

2022-12-26 01:3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随笔:从高则诚《琵琶记》“孝”的核心思想说起-38-草人著》,欢迎阅读!
草人,琵琶,随笔,说起,核心

如梦随笔:从高则诚《琵琶记》“孝”的核心思想说起-38-

人著

笔:从高则诚《琵琶记》“孝”的核心思想说起

中国南戏鼻祖高则诚的《琵琶记》为什么流传600多年仍为世人所重视,如同人们研究《红楼梦》那样去研究她,延续数百年无间断,令当代再次兴起研《琵》热?除了有高则诚这位元朝进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想为民着想、急为民着急”的人格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琵琶记》具有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孝”的思想内涵,通过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仕宦道路的罪恶。

《琵琶记》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蔡伯喈与赵五娘婚后不久,遵从父母之命上京赶考,得中状元。谁知当朝牛丞相强逼蔡伯喈入赘为婿,朝廷又不准其辞官归养双亲,蔡无奈只得屈从。此时家乡正逢饥荒,赵五娘省吃俭用,用米饭侍奉公婆,自己却以咽糠充饥,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抱土筑坟,后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沿途弹唱乞讨,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全剧共42出,一般要演两天两夜,其中的关目如《南浦送别》、《吃饭吃糠》、《描容上路》、《琴诉荷池》、《廊房相会》、《扫松下书》等都作为折子戏单独上演。

我记得儿时曾听母亲说:“过去有一出戏叫'吃饭和吃糠’,演得好,演得台下看的人都哭了。”大概就是指《琵琶记》中的“吃饭吃糠”这出戏吧。

温州著名学者侯百朋先生跟一位记者说:“赵五娘是中世纪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是《琵琶记》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过去,乡村里露天演《琵琶记》,赵五娘是最为人同情和爱戴的人物。只要身背琵琶的赵五娘在台口一跪,台下的银角子、铜币雪片般地往台上飞。人们把赵五娘当作真人看待了,非常同情她。不过,也有人说赵五娘'愚孝’,是封建道德的'孝妇贞女’。这种说法,我是不赞同的!”

记者接着说:“我也赞成您的观点。从人性的道德观点来看,


《琵琶记》中的 '孝’是符合人的道德准则的。一个家庭之中,有老有幼,敬老爱幼是伦理中最基本的要求,赵五娘孝敬公婆是家庭幼长之间的有序,是人性的流露,是很道德的,也为后辈所要遵循的,不能一说到'孝道’好像就是封建意识。”

可见赵五娘的故事是震憾人心、催人泪下的。

《琵琶记》是高则诚利用民间流传的蔡伯喈故事及《赵贞女蔡二郎》(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编》)戏文加以改编而成,用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来讴歌、颂扬人间大孝,以赵五娘自己咽糠充饥用米饭侍奉公婆的事例,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仕宦道路的罪恶。从道德人文角度说,“孝”是《琵琶记》的灵魂,是核心思想之所在。

赵五娘的故事是体现我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故事中主人翁是旧社会媳妇孝敬公婆大贤大孝的楷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这种“孝行”在今天极为少见,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我曾记得20081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播放了《李传梅背着双目失明的婆婆到深圳打工》的事迹。李传梅的人生故事诠释了当今社会的大贤大孝,其“孝行”震憾着当代中国,人们为之感动、为之落泪。

李传梅是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村民。1992年,22岁的李传梅嫁给邻村困难户向家培后,因为丈夫为了生计不久便去了深圳打工,家务打理全部落到李传梅一个人身上,不但要照顾身患绝症的公公,还要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和80岁高令的太婆婆,日子过得忙碌而辛苦。

李传梅每天天未亮就起床上山割猪草,天亮后回家照顾三位老人洗漱吃饭。之后喂鸡喂猪,然后再去忙田里的农活。到晚上家人都睡下了,她还要洗衣、缝补,常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在为太婆婆和公公养老送终后,婆婆就成为李传梅最牵挂的人,无论去哪里都把婆婆带在身边。2003年,由于家庭困难,子女又需要培养,李传梅与丈夫商量好准备也去深圳打工。但是,谁来照顾年迈多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呢?最终李传梅决定把10岁的女儿托给自己母亲护养,背着婆婆去深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dbbf49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