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题

2022-08-13 23:1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原简答题》,欢迎阅读!
答题,马原简

1.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盾所我否;否定是节和节,包含定,节和的否,既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

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原因:实践规律转化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一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地位: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

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

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

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

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这两对矛盾的意义: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

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

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

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怎样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而创立的。

意义: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4、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2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5、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死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死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围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

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

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7、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

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

原则。 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

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

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和道德品质。 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

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fdb5e3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